讲员:李重恩

Loading Player...

我们一同看看耶稣十二岁到圣殿的奇妙经历和受洗的经过始末。

四福音书中只有路加福音二章提及耶稣幼年的时候蒙天父的眷顾,身体强健,充满智慧。然后镜头一转,耶稣已经十二岁了,场景是和父母一起上耶路撒冷守以色列人的重要节期—逾越节。男孩十二岁上耶京的圣殿,是当时犹太人的惯例。孩童自小就得学习摩西的律法,到十二岁要到圣殿接受经学老师的考问。如果及格,就会成为“律法之子”,也就是说,开始有责任遵守律法。因此,耶稣这次到圣殿,本是件很寻常的事,可特别之处在于当父母守满节期离去时,耶稣仍留在耶路撒冷。为节省路费和彼此照顾,当时很多犹太人是和亲友结伴同行的,因此约瑟和马利亚起初以为耶稣和亲友一起,后来发现耶稣不见了,就急忙去找他。终于他们在圣殿找到耶稣,可情景是他们万万没料到的—耶稣居然和教师们讨论律法,一面听一面问,对答如流,智慧超凡。十二岁的孩子能和经学专家以“平起平坐”的方式交流提问,这又是事件的第二个特别之处。

母亲马利亚看见失而复得的儿子,忍不住责骂一下。可耶稣的回答又成了这事件的第三个与别不同之处。他说:“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此句或可译作“岂不知我应当在我父的家里吗?”一语就道出耶稣对自己身分的充分认识。他知道自己最重要的身分,不是做地上父母的儿子,而是天父的儿子,天父家里的事,就是他必须先关切的事,此后一生,耶稣都是按这个优先次序安排他的生活。

不过,这并不代表耶稣不孝顺地上的父母,路加说,尽管父母不明白他,他仍顺从他们,不再留在圣殿,和他们一同回家。这又是本事件第四个独特之处。

除了上述四个特点,有些圣经学者综观路加福音的铺排,还看到了事件的第五个特色──作者在耶稣童年时期众多事件中,唯独记下耶稣上圣殿的经历,是要为耶稣一生和圣殿的密切关系埋下伏笔。

耶稣以后不但常常和圣殿教师辩论有关律法的问题,也因不满圣殿的功能变质而驱赶在殿中做买卖的人,更把自己的身体比做圣殿,预言要在三天内重建;凡此种种,都显示圣殿是耶稣生活中的一个焦点。

除了耶稣上圣殿这一幕外,圣经再没有记载耶稣童年生活的其他片段。不过,路加福音也概括地告诉我们,耶稣的智慧、身量、人际关系,还有和神的关系,都是不断在进展。

此外,圣经没有再直接描述耶稣十二岁到受洗前的生活,不过我们仍可凭一些间接的描述,为耶稣这段时期的生活勾划出一麟半爪。

首先,拿撒勒是一个小城镇,因此耶稣的童年和青年多半应在农村度过。乡间的生活体验肯定为他日后的讲道和教训提供了不少生活化的题材。野地的百合花、农夫播种、葡萄园等比喻生动贴切,耶稣多年的乡间生活实在应记一功。

也谈谈耶稣的家庭状况。父亲约瑟是木匠,在当时的社会,耶稣顺利成章就会子承父业。福音记载说,乡亲称他为木匠的儿子。根据太13章和可6章,耶稣有四个弟弟,也有妹妹,但数目则没记下。家境应不算富裕,因为路加二章说,约瑟、马利亚为初生的耶稣献祭时,只能献上班鸠或雏鸽。按照旧约利未记的规定,当妇人生产时,若经济力量不够,便可以班鸠或雏鸽代替羊羔做祭品。

至于家庭的信仰状况,耶稣肯定在一个敬虔的家庭中长大,因为路加记载说,约瑟每年都按律法的规定,上耶路撒冷献祭。此外,耶稣十二岁时便可与圣殿教师讲论律法,对答如流;受魔鬼试探时能以旧约圣经的话悉破魔鬼的诡计;日后讲道教训人时,也常常引用旧约经文,这些事实都足以证明,耶稣生长在敬虔的家庭,自小熟读圣经。

亲爱的弟兄姊妹,耶稣贵为神的儿子,却选择顺从地上的父母;耶稣是救世主,身负救赎罪人的重任,却选择公开传道之前,静静度过了三十年的木匠生涯,当中所包含的忍耐、谦卑,还有对日常工作价值的肯定,会不会为跟随他的人,也就是您和我,带来一点启示呢?

根据福音书的记载,在罗马皇帝提庇留执政第15年,也就是史学家估计,约公元后20多至30年的时间,耶稣大概30岁,他到约但河受洗,当时为他施洗的,是他的亲戚约翰。

为了要帮助你更多了解耶稣受洗的前因后果,下面我们会从三方面讨论耶稣受洗这个事件:第一、约翰的洗礼的性质;第二、约翰的身分;第三、耶稣受洗的原因和意义。

先说洗礼的性质,从犹太人的古籍可得知,公元一世纪时,犹太人有好些洗礼的仪式,一般都是一种洁净礼,一生中可多次受洗,而当外邦人皈依犹太教时,也会为他们洗礼。不过,约翰当时所倡导的洗礼,却和当时所通行的洁凈洗礼有别。可1:4说:“约翰来了,在旷野施洗,传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也就是说,他为承认自己是罪人的人施行洗礼。他不但倡导以洗礼表达为罪后悔之心,更教训来接受洗礼的人,要结出果子,与悔改的心相称,也就是说,为自己的罪懊悔的人,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以表明他们是真心悔改。

那么,当时的犹太人,又是如何回应这个悔改运动呢?不少人都来约但河一带看看这位约翰,有好奇的,有真心悔罪的,也更有一些人看见约翰独特的言行,便揣测起他的身分来。他们在想,神已经几百年没有派先知和以色列人说话,约翰这样大声疾呼地喊人悔改,会不会他是一位先知,甚或是以色列人盼望以久的弥赛亚,也就是救世主呢?

说到约翰的身分,路3:2记载,神的话临到约翰,他才起来发动这个悔改的洗礼,因此他肯定是一位先知。不过,除此以外,他还有更重要的身分,他还是弥赛亚的先锋。其实在他出生之前,天使就已经向他的父亲预告,将来出生的孩子要行在主的面前,要为主转准备合用的百姓(约1:17)。约翰自己也宣告,他就是旧约先知以赛亚所预言的那位弥赛亚的先锋。他所做的,正如以赛亚所预言的──他在旷野大声喊:“我来准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那么,约翰究竟是怎样来为弥赛亚准备道路呢?唔,相信你也猜到了,就是以推行悔改的洗礼来激发以色列人对罪的敏感度和懊悔之心,以便他们更易接受将来耶稣所传的天国之道。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觉得耶稣接受约翰的洗礼,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约翰不过是耶稣这位救世主的开路先锋,身分比耶稣卑微多了,他哪有资格为耶稣洗礼呢?更使人费解的是,约翰的洗礼是为悔罪的罪人而设的。耶稣本身是无罪的神,他哪需要接受洗礼来表示悔罪呢?难怪耶稣要求约翰为他施洗,约翰起初是连声拒绝了,可是,就正是这样的不合理,才使仪式显得极富意义。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为何耶稣甘心接受洗礼,究竟他的受洗,意义何在?

第一,让我们先看看耶稣自己怎么说。他告诉约翰,自己洗礼是为“尽诸般的义”(太3:15),或作“尽诸般的礼”。为什么耶稣接受这个仪式,是满足了公义的要求呢?原因是世人都有罪,都须要接受洗礼,表式悔改;耶稣自己虽然无罪,仍愿意到水中去,是表明祂认同约翰所传的悔改之道,甘和世人认同,明明自己无罪,也当自己是和他们一伙的。

其实,这水的洗礼,是一个预告,预告有一天,耶稣要接受另一个洗礼。路12:50记载耶稣自己说:“我有当受的洗还没有成就,我是何等地迫切呢?”。这是指耶稣后来要成为世人的代表,承担世人所有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血的洗礼来满足神对公义的要求。这是耶稣受洗第一个意义,那就是和罪人认同,并为将来血的洗礼作预告。

耶稣受洗,第二个意义,就是这仪式公开见证了祂的身分和职事。当耶稣接受约翰的洗礼后,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灵仿佛鸽子,降在他身上。又有声音从天上来,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这是圣父、圣子、圣灵合一的美丽图画。圣经没有告诉我们,在场的人能否看见圣灵的降临和听见天父的声音。但起码约1章告诉我们,施洗的约翰看见了,听见了,并为此向其他人作见证。施洗约翰说‘我先前不认识他,只是那差我来用水施洗的、对我说:“你看见圣灵降下来,住在谁的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我看见了,就证明这是神的儿子。’约翰又宣告说:耶稣是神的羔羊。他的见证表明了,耶稣的身分是神的儿子;职事则是作世人的代罪羔羊。

最后,耶稣受洗的第三个意义,是在于他受洗后圣灵的降临。圣灵的降临,代表着能力的充满,代表着神的差遣。施洗约翰预言,将来耶稣要以圣灵为信徒施洗。现在,耶稣自己先获得圣灵的充满,然后执行他在世的任务。

亲爱的弟兄姊妹,耶稣本无罪,是神的儿子,昔日却愿意当自己是罪人一样,接受水礼,然后再接受血的洗礼,替我们赎罪。今天你是他的子民,又是否愿意受洗,公开向世人表明,已归入他名下,愿意和他同死同复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