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


Loading Player...

粤语


Loading Player...

听众朋友,你好。欢迎收听《穿越圣经》这个节目。很高兴我们又在空中见面。《穿越圣经》这个节目希望帮助每位听众能更加明白神的话语,成为遵行并传扬神话语的人。

在上一次节目,我们查考与分享了以赛亚书55:1-13的内容,让我们先来重温一下。

神对人的邀请基于人类的需要。世人是干渴饥饿的,但世上的水和食物,不能满足人的真正需要,人类心灵的需要只有神才能满足。2节中,神提醒人不要为不能满足人需要的东西徒劳,人要做的是“你们要留意听我的话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乐。”神的心意是要与这些寻求神的人立永约,就是“应许大卫那可靠的恩典。”3节下半节直译作“我要与你立永远的约,就是给大卫信实的慈爱。”“大卫之约”原记载在撒母耳记下7:5-16,神应许祂的慈爱不离开大卫的后人,而且王国和大卫家的后人的王位直到永远。以赛亚书53:3-4中记载大卫之约,成为神和普世的约,而大卫成了万民的见证。万民的领袖是发命令的人,可见神对大卫的约最终的心意,是要万民归向祂,但要借大卫家和以色列国,使人来到神面前。

在6节,经文一开始便用寻找耶和华的主题作开始,寻求耶和华的人就是愿意遵行耶和华吩咐的人,他们都愿意凭信心离开那迷人的巴比伦,回归到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就在这朝圣的路上,那些恶人都要离开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也要除掉自己的意念,因为恶人与不义的人在重建耶路撒冷的事,都不能达到公平与公义,所以只有义人及以信心踏上的人,才能回归耶路撒冷。

这样奇妙的救恩,是远超过人类思想所能知道的,但神的道路就是如此奇妙可畏。虽然神的作为高深莫测,但神的话却一定可靠,应许一定成就,“决不徒然返回”。 这好像雨雪从天降到地,地就长出粮食。结果因着神的救恩,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喜乐和复兴。地因人的罪生出了荆棘和蒺藜,如今“松树长出,代替荆棘;番石榴长出,代替蒺藜。”这就是为了耶和华的名,作为永远的证据。

8节“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这句的前提是7节“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意念”原文是筹划的意思,“意念”与“道路”本身不是指苦难背后隐藏的意义,也不是指神迹背后的惊讶,而是指人犯罪的意念。“除掉自己的意念”这句在原文看来有一个“恶”字,字面翻译是“他的恶的意念”,这与前文“恶人的道路”相对应。因此,“意念”对这些恶人来说,是指他们的行恶计划。

现在,神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这并非一种安慰或感恩的说话,而是责备的说话,神正责备以色列人有行恶的意念,与耶和华的意念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神不是说他们在苦难中有另一个心意,而是说他们的现况不佳,道德不良,远离了神的意念。

再者,以色列民行恶的光景很严重:“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经文用天与地的距离,比喻作神与恶人的距离,先知正责备以色列民行恶的程度,已到达非常严重的地步。到底神的子民应当如何回应呢?

在7节,先知提到:“归向耶和华,耶和华就必怜恤他;当归向我们的神,因为神必广行赦免。”经文提到两个“归向”,该词原文是悔改的意思,指出以色列民必须悔改,便能重新体会神的意念,把自己的意念与神的意念拉近。因此,神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其实是一种先知对恶人的责备,指出他们的邪恶意念离开神的意念,好像天与地那么远,这同时也是呼吁人悔改的神喻,叫人转向神的意念。

12-13节,先知指出犹太人会进入一个完全改变的世界。他们会欢欢喜喜、平平安安地进入一个新家,沿途各国都善意地祝福他们。山中的居民必发声歌唱,表达喜乐之情。连田野的树木都拍掌欢呼,田野的树木尽都前来迎接。他们以为田野必长满荆棘和疾藜,实际上却长满松树和番石榴。这都是为了神得荣耀,为耶和华留名。大地和其上的受造之物,都因神的拯救而欢喜。

接下来,我们继续研读与查考以赛亚书56:1-8的内容。

以赛亚书最后的十一章经文,部分学者称之为第三以赛亚。学术界认为以赛亚书的成书是源自一个长年累月的过程,前后约250年,由亚哈斯年代的以赛亚先知作起点,经历多代的门徒承传而成,以赛亚书多处都说明有这种门徒传承的情况,以致以赛亚本人的信息能在不同的时代得以延续及发扬光大,这多代的传承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对应了以赛亚书中三个部分的组成,分别是第一以赛亚(1-39章)、第二以赛亚(40-55章),以及第三以赛亚(56-66章)。第一以赛亚的成书背景大约是被掳早期,第一,以赛亚这位门徒收集以赛亚本人及其有关的神谕而写成;第二,以赛亚的成书背景大约是被掳后期及回归早期,第二以赛亚这门徒把以赛亚先知的神学应用在回归的处境中,让人在回归的道路上得到鼓励;第三,以赛亚是最后一代的门徒,他身处在波斯帝国的年代,耶路撒冷的圣殿及礼祭已形成,回归的以色列民面对大国之下身分的张力与挑战。第三以赛亚便兴起,承接以赛亚先知的神学,鼓励当时的犹大人在耶路撒冷要回归律法,主张要活出安息日、禁食与禧年喜乐的精神,在异象中看见锡安的福音,并以新天新地的终末远景来定义当时在波斯帝国之下的身分。这样,三部分的以赛亚书代表了三个时代的先知,他们的时代不同,但他们却传承同一位师傅以赛亚的神学,让人明白神借以赛亚启示的真道是永活的道,永恒地向不同的时代说话。因此,就算第一、第二及第三以赛亚把全书分为三部分,以赛亚书还是一卷书,因为这是一个学派所形成的书,传递了一致的神学思想,但却奇妙地向最少三个时代说话。

被掳回归的犹大人面对很多的挑战,他们第一项的挑战是身分的危机,当犹大国已不再成国,而是成为波斯帝国的一个省分。他们的身分需要从由国家主权定位,改变为对宗教信仰的坚持。当所罗巴伯把圣殿重建在耶路撒冷锡安山上之后,犹大人的身分角色都围着这圣殿而建立。他们是属于耶和华的子民,是在圣殿献祭及敬拜的人,他们是守安息日的子民。活出神喜悦的禁食,活出公平公义,也盼望终末的新天新地,这些信息对回归的犹大人来说很重要,也是建立他们身分认同的基本神学元素。简单来说,犹大人不再以国家主权来定义自己的身分,而是以信仰及摩西律法的实践来定义自己的身分,他们是耶和华的国民,也是神圣的子民。

紧接着40-55章,丰富的救赎信息之后,56章以责备警戒开始,呼召人离罪悔改,然后看见神的荣耀重临锡安,天地为之改变。这个段落的中心是锡安的复兴,神呼召以色列人回国,祂亲自降临锡安,使之重新成为荣美的城,神住在其中,天地都被更新。以赛亚书神学信息的中心是救恩,而救恩不单在于耶和华仆人的救赎工作,也在于救赎带来给以色列人的果效。56-66章正指出,救恩给以色列人所带来的影响,就是耶路撒冷的更新,和进一步的天地的更新。56-66章主要的信息包括有:第一,责备以色列人的罪恶,呼唤他们悔改;第二,神要亲自拯救锡安;第三,锡安重获荣美,受膏者在那里宣告神的救恩。

以赛亚书56:1-8是56-66章的引言。1-2节呼召以色列人守公平和公义,因为神的救恩临近,又要求他们谨守安息日、不可犯罪。这两节经文包含了人的悔改和神的拯救。3节提出两类蒙救赎的人,一是太监,一是“与耶和华联合的外邦人”。太监因不能生育,代表不蒙祝福,不被人接纳的人,外邦人也是在以色列人中不被接纳的人。太监称“我是枯树。”外邦人说:“耶和华必定将我从他民中分别出来。”救恩的伟大就是惠及本来不蒙祝福的人,只要太监拣选神喜悦的事、守神的约,他们得到的祝福比有儿女更好。外邦人同样,只要他们事奉神、守神的约,“我必领他们到我的圣山,使他们在祷告我的殿中喜乐。他们的燔祭和平安祭,在我坛上必蒙悦纳,因我的殿必称为万民祷告的殿。”这里显示神和以色列人以外的人立约,外人可以享和以色列人相同的恩典,救恩临到外邦。8节把被掳的以色列人和外邦人并列,神招聚自己的子民,又要把一些另外招聚的人归入到以色列人。这正是56-66章的信息进路,神救赎以色列,复兴锡安,然后惠及普世。

以赛亚书56:1-2记载:“耶和华如此说:你们当守公平,行公义;因我的救恩临近,我的公义将要显现。谨守安息日而不干犯,禁止己手而不作恶;如此行、如此持守的人便为有福。”

以赛亚以耶和华呼吁以色列民,要守公平及行公义作为开始,并指出公平与公义便是救恩的临到。为何公平与公义与救恩有关?首先,公平与公义这两个字是同义词,所谈及公义的准则并非由个人来定义,而是由摩西五经律法所定义。律法所谈到的公义,并非一种人文主义的世俗产品,而是一种由神的吩咐与命令所定义的公义,所以是一种神学性的公义,公义的实践连结到与神的盟约关系之中。作为神的子民,以色列民之所以要实践从律法而来的公平与公义,并非因为公义有市场,而是因为他们与神有盟约关系,神在盟约中定意要拯救以色列民离开埃及为奴之家。基于这种拯救的作为,以色列民得以离开不公不义的埃及,自由地到达西奈山与神立约,从此神便颁布律例典章,成为盟约场景之下的行为标准。每一位以色列民都不可以忘记神拯救的恩情,所以当他们到达迦南地,他们不可忘恩负义,以埃及不公义的方式来营运土地,反而要以律法的准则来治理土地,让埃及地的欺压不会重复在迦南地发生,好让迦南地因以色列民行律法,而成为当时世界中少有的实践公平与公义的土地。因此,以色列民经历了先蒙拯救,后得律法;先救恩,后公义。神的救恩是公义的前提,而神拯救的作为也同时是公平与公义之本。以赛亚把公平与公义连结到救恩,让以色列民回想他们昔日出埃及、过红海、吃吗哪、西奈山、立约等的日子,他们以这一系列的救恩行动来认识拯救他们的耶和华。

2节却突然要求以色列民要守安息日,并且要禁止己手不作恶,而在文学句法看来,守安息日与不作恶是对应的,也就是说,守安息日便等于不作恶,要不作恶便要守安息日,为何经文带出安息日的重要?这与公平与公义以致盟约有何关系?

由出埃及记我们明白,安息日是西奈之约的记号,以色列民守安息日成为盟约的窗户,好像一个证据一样,让别人明白这群百姓是西奈之约所定义的人民,这对当时被掳回归的犹大人很重要,因为他们身处在波斯帝国的大国之中,犹大再不是一个主权国家而是一个省分,他们不但以一个国家的国民来定义自己的身分,更因安息日是西奈之约的记号,他们便借着这个记号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的身分所在,简单来说,他们是一群守安息日的人。

新约过后,基督徒未必要守安息日,而是转守主日崇拜,因为这是耶稣基督的复活日,基督徒在主日放下手上的工作,在教会事奉及敬拜,以此表明自己的身分所在。你也是否正在活出这身分,以主日表明自己是属神的子民呢?

以赛亚书56:3-6记载:“与耶和华联合的外邦人不要说:耶和华必定将我从他民中分别出来。太监也不要说:我是枯树。因为耶和华如此说:那些谨守我的安息日,拣选我所喜悦的事,持守我约的太监,我必使他们在我殿中,在我墙内,有记念,有名号,比有儿女的更美。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不能剪除。还有那些与耶和华联合的外邦人,要事奉他,要爱耶和华的名,要作他的仆人─就是凡守安息日不干犯,又持守他(原文是我)约的人。”

3节记载了外邦人的一段说话,他们看见被掳回归的犹大人得到神的眷顾,便羡慕他们背后有耶和华,耶和华的名声在当时不错,以致外邦人也愿意成为神的子民,可是他们却知道自己不是盟约以内的子民,认为耶和华把外邦人由祂的子民中分别出来,并且认为自己是枯树。可是,耶和华借以赛亚鼓励他们,他们原本不是被排斥于盟约以外,而是与盟约有分,4节指出,只要他们与犹大人一样都守安息日,并持守盟约,他们的名字便可以被记念。因此,以赛亚对外邦人有很强的包容性,认为他们只要重视安息日及守盟约,他们也可以成为神子民的一份子,彼此没有分别。

以赛亚书56:7-8记载:“我必领他们到我的圣山,使他们在祷告我的殿中喜乐。他们的燔祭和平安祭,在我坛上必蒙悦纳,因我的殿必称为万民祷告的殿。主耶和华,就是招聚以色列被赶散的,说:在这被招聚的人以外,我还要招聚别人归并他们。”

外邦人不但能借着守安息日与盟约而成为神的子民,更可以进入耶和华的圣殿及会中敬拜。这样看来,在耶路撒冷所建立的第二圣殿,重新定义了盟约子民的身分,借着圣殿作为敬拜的中心,开放给所有万国万民,他们都可以来到这圣殿中敬拜及祷告。神要引领万国万民来到神的圣山上,这样的引领尤如迷羊的引领,把本来在盟约以外的野羊,带领到神的圣山上。经文以牧羊的图像来说明神是万国万民的大牧人,带领各式各样的人来到神的殿中喜乐,并且悦纳他们所奉上的燔祭与平安祭,并指出这殿要称为万民祷告的殿。当我们翻查原文,正确的翻译是:“我的殿就是让所有列国呼喊的祷告的殿”,也就是说,这殿的本质就是供列国的人借着祷告来呼喊。这种供外邦人祷告的安排,早在所罗门的祷告中已存在,所以以赛亚书56:7为圣殿的定义不是创新的定义,而是传承昔日所罗门祷告中对圣殿的定义:圣殿是开放给所有人祷告及呼喊的。圣殿是给予万国万民祷告的,教会也同样是给予所有人的。我们是否把教会私有化,成为一小撮人拥有的俱乐部,仿佛要有会员证才可以进入,并把自己不喜爱的外邦人排斥于门外?求主帮助我们看见圣殿的公共性,带着开放的心,才能放下自己的偏见,才能跟随大牧人耶和华,把各式各样的小羊带到殿中敬拜。

听众朋友,今天的节目时间到了,我们先停在这里。如果你对节目中所分享的内容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欢迎你来信询问,我们很乐意为你再做说明;若是你生活中有什么难处,也请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彼此记念代祷。

我们下次节目再见。愿神赐福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