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员:陶丽敏

Loading Player...

以色列民凭借选民的身分,以为以色列与耶和华有圣约的关系,必有安全。“耶和华不是在我们中间吗?灾祸必不临到我们。”耶路撒冷有圣殿,有耶和华的居所,必固若金汤。他们只有这样的想法,却不注意实际的信心与行为,以为是倚赖耶和华,其实这是完全无济于事的。先知阿摩司曾说:“你们要求善,不要求恶,就必存活。这样,耶和华万军之神,必照你们所说的,与你们同在”(摩5:14)。先知明明指出,敬拜者若没有良善的道德,怎可蒙受神的恩惠呢?但圣殿并不保证耶和华的同在。在耶利米的时代,人们甚至口口声声呼喊:“这是耶和华的圣殿”(耶7:4),却并不得着完全安全的保障。真正倚赖神,不是口舌与意念,需要有信心的行为。倚靠耶和华要有诚实的态度。以赛亚书就提到:“你们中间谁是敬畏耶和华听从祂仆人之话的,这人不会行在暗中,没有亮光。”(赛50:10)
今天,我们都是一样的,也许口里会说我们很倚靠神,很想跟从神,心里却非常恋慕罪恶,行为上也是走在罪恶当中。如果是这样,神一定会厌弃我们,不会赐给我们真正的平安,因为祂知道我们真正所爱的不是祂,而是罪恶。我们真的要心口合一,口里说要信靠神,行为也要表达出来。

1. 弥3:12
弥3:12:“所以因你们的缘故,锡安必被耕种像一块田,耶路撒冷必变为乱堆,这殿的山必像丛林的高处。”
先知弥迦现在要归纳起来,下一个肯定的结论。罪恶的刑罚是不可避免的。这刑罪不只是临到少数的罪人,是会临到他们居住的地方,整个城市、整个国家,多么严重的后果。
以人血建立的锡安,必然全然荒废,锡安曾被建造,但是,“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诗127:1)。现在拆除房屋的工作队来了,要将全城的房屋全部拆除,夷为平地,锡安必会被耕种像一块田,都市化为农田。
耶路撒冷是以罪孽建造的,也被变为乱堆。耶路撒冷原为耶布斯人之地,在东南地区,以后圣殿建于北区。西南地区是一般的住宅区。但是人们以罪孽来建造,必不能持久,都要毁坏。以后耶路撒冷城果然沦陷,圣殿被焚。神也是这样对待撒玛利亚。
丛林是野兽出没之处,荒废的城中实况也是如此。巴比伦倾覆之后,其内永无人烟,只有旷野的走兽卧在那里,咆哮的兽满了房屋。
先知的话必使听众惧怕与惊震,好像一枚炸弹,粉碎一切,使人们如梦初醒。这震动的波幅维持了一个世纪,直至耶路撒冷陷落成为铁一般的事实。但是人们仍旧难以接受,所以定时炸弹必需继续爆发,最明显的是耶利米所掷下的。耶利米因为说了这样的预言,甚至有被处死的危险,于是有人还能记起弥迦的话。“当犹大王希西家的日子,有摩利沙人弥迦对犹大众人预言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锡安必被耕种像一块田,耶路撒冷必变为乱堆,这殿的山必像丛林高处。’”(耶26:18)希西家王与犹大众人非但没有治死耶利米,还悔改求恩。这个历史的见证挽救了耶利米。
弥迦的预言警告终成事实,不只是犹大败亡的命运,更成为后世的鉴戒。这历史的见证,也成为历代预言的声音。

2. 国度与和平(弥4:1-5)
从先知的现实观点,耶路撒冷必将败落,国家沦亡。但从先知的理想来看,那将是神权政治的中心,耶和华作王,普世全地都有和平。这可说是历代人民的愿望,使人欣喜兴奋,充满了希望。
在弥3章,先知已经对耶路撒冷完全失望,在人的治理之下,公平已被厌恶藐视,人民都走岔路。这城的前途已经无可挽救。但是这并非是最后的景象。耶和华的尊荣不只由以色列来承认,也是外邦应予重视的。神的真理虽被首领、官长、祭司、先知所歪曲压抑,但是却被普世所追寻。耶和华普世的治权必定彰显,还不仅受以色列的尊荣,也有列邦效忠的事奉。
这是一首锡安之歌,可能是在圣殿的赞美诗集中,为庆祝耶路撒冷蒙神保守,得免外邦的侵略。所以,这也是十分欢乐之凯歌。这正如诗46篇:“他止息刀兵,直到地极,他折弓,断抢,把战车焚烧在火中。”(诗46:9)耶和华必被万邦尊崇,而以色列有万国敬拜的圣殿,就是耶和华在地上的居所,就更有威荣。
这首诗共有两大分段,每段有五行。第一大段是1-2节上,耶路撒冷是万国敬拜的中心。第二大段是2下-4节,由耶路撒冷发展至周围,将普世情况全都改变。从2下-4节上构成一个圆圈,由耶路撒冷出发,再回到耶路撒冷。4节下应为结语。但5节加上附言,作为鼓励劝导的话。
全诗十分完整与秀丽,“万民”与“多国”一直提及,绕行在字里行间,复兴国度的主题也反复突出。耶路撒冷与锡安,战争与和平屡次提说。这国度是以耶和华神的殿为中心。
2.1. 弥4:1
弥4:1:“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
“末后的日子”是先知的用词,常指末世论的观念,这是否是指历史的结局呢?有的认为是指不久的将来,甚至是被掳之后的复兴时期。这个用词未必是在较迟的日期,被掳之前先知的著作中也常见到。
耶和华殿的山得以竖立,决不动摇,超乎诸山可能不是指实际的高度,因为那只有二千四百呎海拔之上。但在屡灵的涵义就不同。以西结在异象中看见的有至高的山(结40:2)。撒迦利亚看见耶路撒冷仍居高位(亚14:10),人仰视耶路撒冷比诸山都高,因为那是地上唯一之处是神显示祂示自己,所以堪称世界的中心。
“万民都要流归这山。”万民拥集而来,如河水的涌流,在那首锡安之诗:“有一道河,这河的分汊,使神的城欢喜;这城就是至高者居住的圣所。”(诗46:4)他们到耶路撒冷来朝圣,条条大道通耶路撒冷,他们都想来锡安的圣所,来敬拜雅各的神。这是非常的盛况,人们在敬拜之余,还想得着训诲。
2.2. 弥4:2
弥4:2:“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罢,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他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
许多国的民都想来锡安敬拜耶和华,这敬拜不再限于神的子民。这是普世复兴的好气象。外邦彼此鼓励,愿意采取集体的行动,一同朝圣,不仅增加热闹的气氛,也更有鼓舞的精神。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是令人兴奋的事。
他们敬拜的目的,主要是为领受耶和华的真理。神的话好像河流一般,从圣殿流出,越流越长,越流越远,河水所到之处必有医治的功效。在这里──锡安或耶路撒冷,人们可以找到公理,所以这就成为国际法庭,解决一切的争端,使公正得以伸张,正如3节所说的。
但最主要的,这里有道德的言语与训诲,给予世界真理的依据,以前律法祭司与先知都失败,现在这些都全部恢复甚至更新。
2.3. 弥4:3
弥4:3:“他必在多国的民中施行审判,为远方强盛的国断定是非,他们要将刀打成犂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
列国的争端都是以武力来解决,权力就是真理,所以他们穷兵黩武,政治人物都成为战争贩子。以色列的国防设施常常不足,容易受外患所侮。但是他们有“圣战”的观念,知道他们争战的胜败在乎耶和华。以色列从来没有一次凭借本身的力量而取胜的,神也不愿他们学习战事。
但是以色列一直在列强互争高下的情势下,受池鱼之殃,很多时成为外患的牺牲者。现在的情势必须改变。耶和华的王权一建立,祂公义的治权必统管天下。祂在圣殿审断列国的争端,国际和平必须建立。
这是弥赛亚国度的现象,以公义建立和平。杀人的武器,如刀枪等类不再有用途了,人们将这些改为生产的农具,破坏的变成建设的,化乖戾为祥和。这样社会安宁,人类社会的关系美好,生活改善,才是实现神美善的旨意。
2.4. 弥4:4
弥4:4:“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无人惊吓,这是万军之耶和华亲口说的。”
这是一幅佳美的田园景色,是神的子民以格言形式表达他们的意愿,这要回溯所罗门王的升平日子,从但到别是巴,由北至南,犹大人和以色列人都在自己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安然居住。这也在以后撒迦利亚的弥赛亚预言中出现:“当那日你们各人要请邻舍坐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下。”(亚3:10)
葡萄树与无花果树都是以色列民族的表象,那两种果树枝叶丰茂,结果累累,可谓国运日隆的象征。可以坐在树下憩息,无人惊吓,是十分平安祥和的田园生活,以色列人一直向往这种生活。这里有充分完全的自由,无匮乏的自由,没有饥馑与穷乏的危险。无战争威胁的自由,不必惧怕,因为生命得着保障。无仇恨而有的自由,神是父亲,不仅子民是兄弟,而且世界成为大的社团,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5. 弥4:6
弥4:6:“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聚集瘸腿的,招聚被赶出的,和我所惩治的。”
这里“到那日”就是指那日子。耶路撒冷将来会被高举,雅各神的殿大有荣耀。但是怎样才可达到呢?这理想又怎能实现呢?现在耶路撒冷仍在极低下的情况,要从失望的现在,看到荣耀的将来,必有一段过程,特别面对一群失望的人们,该怎样给予安、勉励与鼓舞。先知是没有忽略现实的困境。
这真是一幅凌乱的情景,以色列民好像一群赶散的羊群:有的因失散,在山野跌伤成为瘸腿,难以行走;有的散去后到处乱闯,在旷野迷失,找不到路径;有的因偏行迷途,更加无法归回。羊群需要牧人。以色列社会已经解体,不再有团结,也失去了安全。惟有团结与安全,才是正常生活的基础。这正是主耶稣在世时所有的观察与职事。“祂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太9:36)。神使祂的仆人先知,也有这样的感受。神应许祂的看顾,要招聚羊群,使他们重新联合起来,享受保护与安全。
2.6. 弥4:7
弥4:7:“我必使瘸腿的为余剩之民,使赶到远方的为强盛之民。耶和华要在锡安山作王治理他们,从今直到永远。”
神要复兴以色列民,使软弱的变为刚强,瘸腿的好像老弱残兵,成为余剩之民。余民或余数,是旧约先知书中十分重要的救恩论用词,专指耶和华保守的一小群信心坚定的子民。他们是在劫后余生之下,成为以色列民族复兴的核心,这里余剩之民与强盛之民两者都是同义字。
以色列民因悖逆而被赶出,分散在列国万邦。他们将被掳至外地远方。但是现在耶和华要招聚他们回来,成为强盛之民。“赶到远方的”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也都是以经文评鉴的方法,更改为不同的字,就有不同的字义:“疲乏的”,“有病的”,只是要在涵义上作出十分强烈的对比,最衰弱的,也可变为最强盛的。
耶和华是牧者,所以祂是君王。古时君王是牧者,有牧者的形象,因为他治理百姓,好像牧养群羊一般照管百姓、看顾百姓。神是在锡安山作王。锡安山是圣殿的所在地,祂在圣殿之中,是神权政治的性质。祂作王从今直到永远。“今时”是指拯救的时候,对先知来说,不是“现在”,必在不久的将来。
2.7. 弥4:8
弥4:8:“你这羊群的高台,锡安城的山哪,从前的权柄就是耶路撒冷民的国权必归与你。”
锡安山是羊群的高台,因为牧羊人需要有守望的高台,来照顾群羊的安全。牧羊人常常遥望,看看有没有野兽从四方来侵袭,或有偷羊的贼从远处来潜入。
圣殿一直象征着耶和华的王权,这神权政治永远以耶路撒冷为荣华的表象,这里是万王之王的国土,有祂的国权。这样的荣华必须恢复,以色列的复兴才可带给世界和平繁荣的希望。
2.8. 弥4:9
弥4:9:“现在你为何大声哭号呢?疼痛抓住你仿佛产难的妇人,是因你中间没有君王么?你的谋士灭亡了么?”
全城的人都在患难中哭号,他们看见敌人临近而惊呼。他们应该明白哭号的原因,更明白灾祸是耶和华降下的刑罚。他们无法逃脱,因为他们必须承受罪恶的后果。
他们的痛苦好似产难的妇人,生产的痛苦是先知耶利米常用的描写。生产之苦楚是阵痛的方式,而且一次比一次加深并且剧烈。但是生产之后就有喜乐,因为产下婴儿。但是以色列的痛楚又有什么结果呢?这因罪恶而得来的灾祸,因祸患所带来的痛苦是该受的。这些痛苦“因你中间没有王么”?君王应有智慧与能力来解救这样的困境,但是他们无能为力。谋士呢?他们会有周密的思想与计划,知道怎样防范、阻止与解决,但看来他们也无法帮助。
2.9. 弥4:10
弥4:10:“锡安的民哪,你要疼痛劬劳仿佛产难的妇人,因为你必从城里出来住在田野,到巴比伦去,在那里要蒙解救,在那里耶和华必救赎你脱离仇敌的手。”
先知再呼唤锡安的民,再提说产难妇人的表征。以色列的苦难是无可避免的了。耶路撒冷城必遭毁灭,以色列民必被掳到外邦,到巴比伦的路是崎岖难行,疲乏困倦的旷野。他们从物质便利的城市,到生活艰困的荒野,这样的转变是十分困难艰辛的事。但是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现实。人的帮助是无能的,只有求耶和华拯救。但是他们若不被掳到巴比伦,神公义的审判仍未达成。所以耶和华救赎他们脱离仇敌的手,不是在耶路撒冷,而在巴比伦;在被掳之地才得解救。
2.10. 弥4:11
弥4:11:“现在有许多国的民聚集攻击你,说:愿锡安被玷污,愿我们亲眼见他遭报。”
许多国的民聚集来攻击以色列,这是后来的情况。他们存心来玷污锡安,因为锡安好似贞洁的女子却遭羞辱。锡安是在圣地,有圣殿,是分别为圣的。但是外邦人来侵略,蹂躏这地,就成为污秽了。这些外邦人存心破坏神的子民。他们敌挡真神,视神的百姓为仇敌。他们谋算破坏是长久蓄意要作的。神在圣山上该受赞美,但外邦人想破坏这圣山,他们定睛观望这城,要看这城毁灭,以及毁灭之后的惨状,而幸灾乐祸。
2.11. 弥4:12
弥4:12:“他们都不知道耶和华的意念,也不明白祂的筹划。祂聚集他们,好像把禾捆聚到禾场一样。”
耶和华要破坏那些恶者的计谋。那些敌挡者,是列国的凶手,他们以侵略为能力。他们以为耶和华完全放弃以色列民,所以任凭外邦人肆意的攻击、杀害、欺压。其实耶和华的意念,对以色列人不是灭绝,而是炼净,使他们经过管教磨炼之后可以得着复兴与更新。神的筹划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是建设性的,不是破坏性的。
祂要聚集他们,那与聚集以色列人不同,祂聚集他们好像把禾捆聚在禾场一样,准备筛谷的工作,以打粮食的铁器来打。神发怒气打列国,如同打粮。巴比伦城好像踹谷的禾场,列国好似被打的禾稼,以色列要成为有快齿打粮的器具,使万国被打得粉碎。
2.12. 弥4:13
弥4:13:“锡安的民哪,起来踹谷罢,我必使你的角为铁,使你的蹄成为铜。你必打碎多国的民,将他们的财献与耶和华,将他们的货献与普天下的主。”
先知以民族的骄傲,呼唤锡安的民,来执行耶和华重要的任务,将敌人践踏,踩得粉碎。以色列好像牛一般来喘谷。
提到牛的角,这不是踹谷的动作了。这是在动怒中抵触敌人的行为。亚哈王想听先知的预言,他希望亚兰会失败,所以假先知为取悦他而说以色列的角必击败亚兰。这只是想象,根本无法成为事实。但是现在这成为神的意念与筹划,以色列有坚强的能力,足以破坏外邦的权力,使他们被打得粉碎。那时以色列可以有战利品,将他们的财献给耶和华。
先知鼓励以色列众民,在失望与诅丧之中,重新地振奋起来。他要他们面对现实,认识现今的困境。但他也提醒他们,耶和华全能的安排是奇妙的,祂要成就的,是超过人所能设想的。外邦人固然不知道耶和华的意念,也不明白祂的筹划;神的子民何尝明白呢?但是神要使以色列人得蒙拯救,将失去的复得,把敌人剥夺的又重新得回,财货都要从万国运来,可以献给耶和华。
2.13. 弥5:1
弥5:1:“成群的民哪,现在你要聚集成队,因为仇敌围攻我们,要用杖击打以色列审判者的脸。”
“合群”在叙利亚译本、拉丁文译本及亚兰文译本是“动员”。“你要动员起来”,可能也是军事的行动,在城市告急的时候,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刻不容缓。七十士译本的用字似有围困的意思,这在以下的经文提到仇敌围攻,意义上似甚相连。另一种希腊文译本则译为“受困”。这里可译为“受困的女子呀,你已经受困,因为仇敌围攻我们……。”这似乎十分通顺。锡安城被围困,是主前701年西拿基立的军队围城的事,记载在王下18章。
这次战事,对以色列民是极大的打击,王朝更受极大的侮辱。外邦人的杖,可能是指兵士所执的棍,来打击以色列审判者的脸。审判者可能是指君王,君王的脸受击打,是莫大的羞辱。
2.14. 弥5:2
弥5:2:“伯利恒以法他河,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他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
伯利恒以法他是大卫王的诞生地,所以是大卫王朝的发源地。以法他是一个地区,在该地区内有伯利恒。
伯利恒是一个小城,微不足道,却有一个大君王从它而出,是神差来的民族领袖,大有权柄,令一般人很难想象。“伯利恒”原意为粮食库,而“以法他”原意为多结佳果,所以都有丰盛的涵义。
伯利恒以“小”闻名,也是极有趣的经义。犹大诸城中为小,“诸城”原意为“成千”,如果有上千的居民,就自成一村,所以照原意:这是犹大的一个小村,人口只可以千计,甚至不引人注意,却有如此伟大的掌权者。这在新约时代应验了,主耶稣的降生,正说明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