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四本福音书中,前三本的材料相同,称为符类福音,主要叙述耶稣在加利利的工作。约翰福音大部分材料和符类福音不同,故事地点多在耶路撒冷。
福音书是认识耶稣生平的唯一材料,记载了祂一生的事迹,属于叙述文体,故可以根据解释叙事文体的原则来查考耶稣的事迹。
另一方面,福音书包含了耶稣的许多教导,几乎一个故事就有一个教导,故在解释福音书的时候,除了用叙事文体的原则外,还要运用解释书信教导的原则。(请参考本部分后页)
四福音的内容有三大类,记录耶稣的生活、回忆耶稣的教导以及为耶稣作见证。

1. 四福音的内容主题
马可福音是最先写成的,强调耶稣的受苦和作门徒的意义,目的是安慰在罗马受逼迫的教会。
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在马可福音写成后的十年后才完成,作者参考了马可福音的内容,然后加以补充。
马太福音的对象是犹太人的信徒群体,所以特别强调耶稣是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在第1章的家谱中,作者马太指出耶稣是大卫王的后裔,而在整卷福音书里,出现了很多次“大卫的子孙”这几个字,目的是证明耶稣就是犹太人所等候的弥赛亚。
路3章家谱所针对的重点,则是路加强调耶稣是神的儿子,并且成就了神向世人所立的救恩。路加有这个方向,是因为他的读者是外邦人,是1:1所说的提亚非罗大人。
不同的对象直接影响了福音书的主题。约翰福音是一例。既然已经有三卷福音书了,约翰什么还要写呢?20:30-31交待了写作目的,是要叫人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基于这个目的,约翰选择的材料与之前的三卷福音书有很大区别。

2. 四福音的背景内容
2.1. 一般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涉及了耶稣时代的生活文化和宗教信仰,譬如从福音书中知道撒都该人不相信复活,至于他们为什么不信,耶稣为什么很少和他们接触,福音书并没有提过的,需要从其他的历史书中找出答案,这是研究历史背景最直接的方法。
2.2. 耶稣教导中的特殊背景
福音书记载了耶稣许多教导,但是很多都没有交待它们的背景。这是因为耶稣基督的言行最初是用口述的方式流传的,在长达30多年里,还没有完整的福音书传下来,所以福音书往往只记载了耶稣基督的教导,却没有把背景记出来。
在研究过程中,有一个项目是必须注意的,就是耶稣教导的形式。耶稣喜欢用比喻教导人,在比喻的时候,更故意用夸张法来演释故事,譬如在太5:29-30,耶稣告诉他的门徒挖掉犯罪的眼睛或者砍断犯罪的手,这都是夸张的文学修辞技巧。夸张的说法是最有效的教导方法,能够达到震撼的效果。
2.3. 相同经文教导的比较(马太和路加的讲论)
马太福音主要有五大段的讲论,每一段都交待“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作为结束。背景虽然不同,却是马太故意按照主题而编排在一起的。
第一段:登山宝训(5-7章)
第二段:教导门徒如何传福音(10章)
第三段:天国的比喻(13章)
第四段:信徒的伦理讲论(18章)
第五段:末世论(24-25章)

3. 四福音的思考方法
福音书是独特的体裁,既有叙述的部分,也包括和书信相同的教导,所以在解释福音书的时候,我们要从两个方向出发:横向思考和纵向思考。
3.1. 横向思考
是指在研究任何一本福音书的时候,要翻查其他福音书的相似经文。由于作者取材的角度不同,参考多于一位作者的作品,使内容产生互相补足的作用。
符类福音(马太、马可和路加)在叙事和记载耶稣言论的时候,用字的相似率很高,这是研究福音书文脉的时候需要留意的。不能假定是由于符类福音的内容差不多,故用相同的措辞来写作,这其实和当时的背景有关。
若福音书只是记载耶稣的言论,那么在措词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是不足为奇的,但是作者在叙事、描写方面竟然用很多相似的词,就是很特别的事情,这是根据三个理由来说的:
3.1.1. 耶稣时代所说的语言是亚兰文,当作者用希腊文记载下来之后,每个人所写下来的应该不会一模一样,但是事实告诉我们,符类福音采用的词几乎是一样的。
3.1.2. 希腊文的顺序是很自由的,可以自由地摆列成为句子,但是从福音书的原文里,却发现当中所用的希腊文的顺序都完全是一样的。
3.1.3. 作者马太、马可和路加住在罗马不同的地方,却用相同的文字来描写故事,尤其是马太和路加,他们根本没看过对方的手稿,但是当中的连接词等等都相同,这是不可思议的事。这一点可以从耶稣喂饱五千人的故事中证实。
有学者做过研究,发现符类福音在描写这件事情的时候,曾经用过53个相同的字,用字相同的百分比达到60%,字的顺序也经常相同,在希腊文的文化当中,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3.2. 纵向思考
目的并不是在于研究历史的耶稣的生平,而是要研读当中的教导,看神怎样向我们所说的话。纵向思考的意思是说:在研读福音书的时候,要了解其中两种历史背景(耶稣的历史背景和福音书作者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直接影响福音书的上文下理,经文上下文的很多资料,都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所以在解释的时候,首先要知道一句话在原来的历史背景中的意义,然后才能适当地了解他的教导。举例如下:
太20:1-16(葡萄园工人的比喻)
经文内容:早上进去葡萄园工作的,和下午五点进去的,得同样的工资,这代表着神对我们的态度,我们得救不靠自己的功劳,而是靠神的恩典。
如果用横向思考,必须参考其他福音书,发现马太在这段经文的上文和下文,谨慎地依照马可福音的形式来写,并且把可10:31“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一字不差地保留在太19:30,然后便加入这个葡萄园的比喻,讲完比喻之后,在20:16又重复了这句话,只不过是把顺序倒了过来,成为“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这两句话自然也成为了葡萄园比喻的直接上下文。
马太为什么要用这个比喻呢?这是纵向思考的方法,即找出经文中的背景资料。
在原来的背景中,耶稣可能受到法利赛人无理取闹的指责,这些法利赛人认为自己已经整天劳苦,值得拿更多的工资,耶稣是喜欢就地取材的,所以用这个比喻来教训他们。
耶稣用这个比喻还有一个原因。法利赛人一直不满他不守旧约律法,于是耶稣借着比喻,让他们知道,一切的定夺都是出于神,神国里的工资不是根据公平原则,而是根据神的恩典来决定的。
按照查考上文下理的方法再看这个比喻,就会发现内容是关于门徒身分的描写。上文是作门徒的代价,下文是雅各和约翰的母亲求耶稣让儿子们在天国里坐高位。比喻正好夹在中间,补充了应该存什么态度作门徒。这态度就是比喻带出来的信息:舍弃一切来跟从耶稣,为主作工的人,只要动机纯正,都是被主悦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