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董家骅牧师
使徒行传15:1-21
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教导弟兄们说:“你们若不按照摩西的规矩受割礼,不能得救。”保罗和巴拿巴跟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和辩论;大家就决定指派保罗、巴拿巴和本会的几个人,为所辩论的事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于是教会为他们送行。他们经过腓尼基、撒玛利亚,沿途叙说外邦人归主的事,使众弟兄都非常欢喜。他们到了耶路撒冷,教会、使徒和长老都接待他们,他们就述说神同他们所做的一切事。惟有几个法利赛派的信徒起来,说:“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使徒和长老聚集商议这事。辩论了许久后,彼得站起来,对他们说:“诸位弟兄,你们知道神早已在你们中间拣选了我,让外邦人从我口中得听福音之道,而且相信。知道人心的神也为他们作了见证,赐圣灵给他们,正如给我们一样;又借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他们和我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分别。现在你们为什么试探神,要把我们祖宗和我们所不能负的轭放在门徒的颈项上呢?相反地,我们相信,我们得救是因主耶稣的恩典,和他们一样。”众人都默默无声,听巴拿巴和保罗述说神借着他们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和奇事。他们讲完了,雅各回答说:“诸位弟兄,请听我说。刚才西门述说神当初怎样眷顾外邦人,从他们中间选取人民归于自己的名下;众先知的话也与这意思相符合。正如经上所写的:‘此后,我要回来,重新修造大卫倒塌了的帐幕,从废墟中重新修造,把它建立起来,使剩余的人,就是凡称我名的外邦人,都寻求主。这话是自古以来显明这些事的主说的。 ’所以,我的意见是不可难为那归向神的外邦人;但是要写信吩咐他们禁戒偶像所玷污的东西、血和勒死的牲畜,禁戒淫乱。因为历代以来,摩西的书在各城都有人宣讲,每逢安息日,也在会堂里诵读。 ”

谢谢台北信友堂过去这么多年来一直对我们家,以及在整个世界华福运动的支持跟代祷。每一年我都会收到来自台北堂的卡片,读的时候真的是很很暖心。

其实任何一间教会啊,任何一个运动只要有一段历史,都会遇到一个关键的问题,这个关键的问题是你怎么绕都绕不过的,是什么呢?就是表面上,这个议题是僵化,不论是组织的僵化,形式的僵化。但是一个跟更深层的我认为是传承的议题。一个运动、一间教会当时被主兴起,一群人被聚集起来,一开始一定有一个关键的使命,关键的信息,但是会不会在建造的过程当中,时间一久我们就忘记了初衷,我们就拘泥在形式。我很喜欢刚过世的提摩太凯勒牧师讲了一段话,他说:“教会同时是组织,也是运动,说我们需要再随心所欲的有机体,和纪律森严的组织架构这张力当中保持平衡。”而我认为如果我们要保持这样的平衡的话,关键就在于回到我们的使命,而使命也关乎而存在的意义,而存在的意义也关乎我们到底被上帝放在这里,我们要表达什么样的讯息?

在这里没有要推广任何一个科技品牌的意思,但是我自己呢,所有的电子产品:电脑、手机、平板都是用Apple,为什么呢?因为他很直观,然后对于这种对科技不同的人来讲,我觉得他让我觉得,好像做出来的东西好像有点不太一样。但是Apple我觉得我们可以看到是,他强调他的公司文化叫做think different,他有没有做到见仁见智,但是他致力在传达出了一种文化、一种信息。那我们就要反问自己作为教会,我们在传达的到底是什么?作为教会,当人们看到教会的时候,想到的是什么?想到的是教堂吗?

上个月我在欧洲服事,刚到的时候,哇,一下飞机,疫情后第二次到欧洲服事。一下飞机,看到一些大教堂,每一个教堂随处可见,如果放在台湾,大概都是名胜古迹,但走在欧洲的路上,你才一个小时就麻痹了,就完全的麻痹。不论是多辉煌的教堂,不论是里面的艺术品、雕刻品,甚至我到了罗浮宫门口,连进去我都不太想进去,你可以说我没有文化水平,但是就是麻痹了、麻木了。

弟兄姊妹,我们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教会存在当人们看到教会,想到教会的时候,到底想到的是什么?看到的是什么?我觉得若是我们没有清楚我们存在的目的、意义是什么的话,我们大概真的需要再一次的被主所更新。华福运动也是一样,四十几年过去了,初期的时候,当时的华人教会在世界各地上像一盘散沙一样。但是当时有一群华人教会领袖,他们看到华人教会存在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求生存。华人教会存在的目的,不应该只是要向华人传福音。而是我们也被呼召,如同过去西方的宣教士一样,成为万族万民的祝福。

而在这样的异象当中,当时的六十几位华人教会领袖连接起来,包括台北信友堂早期的韩伟长老,也是当中的一份子,我们就看到一个运动、一间教会,我们到底当时被上帝所聚集使用的时候,那个最核心的是什么?其实是我们不能够失去的。而我们要传承,到底要传承的是什么呢?我们要传承的是一套生活方式、事工文化,还是在传承的是福音的大能?我在传承的到底是事工的做法、方法,还是对基督耶稣的信心?

若我们这一点没有清楚的话,坦白讲,谈传承谈到后来,很容易就变成只是在谈。我们要回到过去,哇,当年多美、多好,当年怎么样,怎么样?但是如果我们传承不再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事工的做法,而是对耶稣基督的信心。而是回到教会起初的上帝呼召我们的使命是什么的时候,我想这才是一个教会生命力的来源。而回顾教会的历史,我们必须承认,一不小心,我们就把我们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跟福音混为一谈。

今天早上我们要来看这段的经文,是一段初代教会的故事。刚刚在读经的时候,我不知道有没有感觉,你好像身历其境,参加了一场教会的长老会。就是长老们开会,就是要讨论教会的重大议题。然后你进到里面的时候,我不知道你的感受是什么,也许有些人觉得很兴奋,可以看到这个第一代初代教会,他们长老们是怎么开会的。也许有些人读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失望,怎么初代教会的长老们开会的时候,感觉也是有很多的纷争。

坦白讲,如果我们有使徒行传在找的是找到一套完美教会的模式,你一定会失望的。如果你没有失望,代表你没有真的读懂使徒行传,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去看使徒行传,你会看到初代教会从来就不是一间完美的教会。而上帝从来就不是用一群完美的人完成祂的使命。初代教会在当事人眼中是一群无知的一群社会上的边缘人。而初代教会的发展,我们也看到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过程当中有经历内部的张力,甚至撕裂、甚至冲突、甚至领袖的分裂。

初代教会从来就不是一个完美的群体,但是使徒行传却让我们看到,上帝如何借着一个不完美的群体,彰显福音的大能。初代教会也不是一个内部完全和谐的群体。使徒行传第6章就记载了,初代教会当中一开始是以犹太人为主,他们内部存在着极大的张力,他们里面有讲亚兰文的犹太人,有讲希腊话的犹太人。用我们今天的处境来理解的话,就是华人当中有讲华语的华人,也有暑假的时候,很多ABC、CBC从各地回来,讲英文的华人,American born Chinese,跟在台湾出生的华人。我们看起来也许不会差太多,我们也许吃饭都会用筷子,但是我们的语言不同的背后也是文化的不同,也是思考方式的不同。往往不同的世代,不同的文化之间,就有极大的张力。还有初代教会这两群人,讲亚兰话的犹太人,就是你可以想象就是这个本地人,跟讲希腊话的犹太人,在外地求学回来住在耶路撒冷的人,也有一个内在的冲突。

但不但是如此,初代教会不但是内部有一个张力,他们同时还在面对另外一个张力,就是他们早期都是犹太人,可是当有非犹太人也信了福音,也领受了圣灵,加入到教会群体的时候。那么,怎么让外邦人、非犹太人才算上帝家里的一份子呢?这就是耶路撒冷大会在这里处理的这段经文。使徒行传第15章开始的时候,之前在谈的是安提阿教会,安提阿教会是一个有不同族群组成的教会,而里面有许多的外邦人跟犹太人在一起。15:1“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教导弟兄们说:你们如果不按照摩西的规矩受割礼,就不能得救。”弟兄姊妹,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里讲到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请问这几个人是那几个人啊?圣经有没有写?应该没有写。但这几个人重不重要啊?应该蛮重要的。因为不然大家就不会为了这几个人的建议,还要开一场耶路撒冷大会。

如果今天台北信友堂来了几个人,有几个人来了,说了一些话。请问他们说的话带来对台北信友堂的一些不同的看法,难道我们就需要开一个长老会来讨论他们讲的话吗?大概不需要,为什么?因为有几个人,你要问的是哪几个人?但是这几个人很明显来头不小,为什么?因为他们还可以教导,他们来到安提阿教会里面,是有一个可以有教导的位置的。所以这几个人绝对不是普通人,甚至非常有可能对当时安提阿教会来讲,这几个人是代表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的那些人。

所以后来耶路撒冷教会的雅各,他才要特别的澄清,他们不是我们派去的,他们跟我们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几个人来了,他们带来了一个极大的争论,这个争论是关乎能不能得救的争论。弟兄姊妹,教会内部永远会有争论,但很多时候的争论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我讲没有那么重要的是,它大概无关乎真理,他大概无关乎福音,他大概无关乎得救不得救。他大概关乎个人品味,他大概关乎个人的倾向喜好,他大概关乎个人的文化。很多时候,今天教会一个很大的困难,我讲的不是台北信友堂,我讲的是普世的华人教会,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我们把我们的倾向、喜好、文化套上这是福音真理,以至于就没得谈。

会不会无形当中,我们也是如此呢,就好像有几个人来了,他们是法利赛派的,他们是有接受犹太传统背景的,他们信了主之后,但是他们还是觉得原来他们那一套是不可动摇的,他们要把它带进到教会的群体里面。但在这里的争论所在大概不是这些个人倾向的议题,为什么?因为这里讲是关乎得救的议题。他们说:“你们若不按照摩西的规矩受割礼,就不能够得救”。是关乎福音的核心,谁才是被上帝拯救的?我们怎么样能够被包含进入到上帝的家里面,我们如何能够成为上帝家里的一份子。这几个人说,除非你遵循了犹太人的律法,在你的生活、习惯、文化上完全的犹太化,不然你们还不算上帝家里的人。于是带来一个极大的一个焦虑跟张力。

安提阿教会就派保罗、巴拿巴的一些人就去找耶路撒冷,去见耶路撒冷的领袖。他们到了耶路撒冷,教会、使徒和长老都接待他们,他们就述说上帝同他们所做的一切事。惟有几个法利赛派的信徒起来,说:“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在这里我们看到,他们来到了耶路撒冷,把他们所遇到的困扰跟当时耶路撒冷教会领袖说了,他们就诉说上帝的作为,述说上帝怎么样在安提阿的教会当中,不单单是使犹太人信主,也使非犹太人信主。然而惟有几个法利赛派的信徒起来说:“没有”,他们并不是建议给外邦人行割礼,也不是说最好给外邦人行割礼,而是说“必须”,什么意思?他把行不行割礼,他把有没有遵守犹太律法,上升拉到一个关乎得不得救的议题。而且是一个没得妥协的议题,必须给他们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

弟兄姊妹,我们这时候常常在读圣经的时候,觉得这几个法利赛派的信徒怎么那么坏啊,怎么那么僵化,怎么那么糟糕。你知道吗,我年轻的时候,读这段经文,我也这样觉得。但随着年纪渐长,我越来越不敢这样觉得,为什么?因为我觉得搞不好在写我。搞不好,一不小心,我们就是如此。年轻的时候看长辈做很多事情都觉得很不顺眼。我爸爸是石牌信友堂的长老,小时候看他跟教会的牧者们做很多事情,真的是愤青啊,看不顺眼?回去会跟爸爸挑战。所以我读大学的时候,跟我的爸爸最常吵架,不是在吵父子之间的议题,是在吵什么?是在吵石牌信友堂决策的议题。我爸爸是教会的长老,有的时候就会跟我讲他的一些想法。我听了就不以为然,就跟我爸爸讲,你不应该这样想,你应该这样想。我爸就觉得我不懂事,两个人就吵起来了,吵到后来真的是很凶呀,两父子谁也不让谁。弟兄姊妹,后来我仔细再想一想,坦白讲,我跟我父亲吵的议题,大部分跟真理没有直接的关系。大部分可能甚至跟真理是一点关系都没有。大部分是我们的个性,是我们的倾向,是我们的喜好的议题。

一不小心,我们会不会就把我们的倾向、文化、喜好、生活方式,强加更以为就是福音的本身绑在一起,而要求别人也要按照我的方式,my way or the highway你不按照我的方式,你就怎样?换教会,你不按照我的方式,换团契、换小组,反正教会,感谢主啊,很多小组,很多可以换的。同年龄层有很多其他的小组,是这样吗?一不小心,我们是不是就变成了耶路撒冷派的这几个信徒。其实这里讲的,我觉得我们在读这段经文的时候,想的不应该是他们怎么这样,而是主啊,求祢来查验我们的心,我有没有这样?我是不是也是这样?

他们辩论了很久,他们里面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看法,辩论了许久,彼得就站起来对他们说:“诸位弟兄,你们知道上帝早已在你们中间拣选了我,让外邦人从我的口中得听福音之道,而且相信。”初代教会在面对这个议题的时候,其实一开始是没有定论的。有支持安提阿派的,有支持法利赛派的,所以才会辩论许久。如果你读到这里,大家觉得这个长老会要怎么开啊?这个教会的会议要怎么开下去?但是我们看到在这里一个很大突破的关键点,来自一个地方,彼得站起来对他们说,说了这段话,然后继续说:“知道人心的上帝也为他们做了见证,赐圣灵给他们,正如给我们一样;又借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他们和我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分别,现在你们为什么要试探上帝,要把我们祖宗和我们所不能负的轭放在门徒的颈项上呢?相反地,我们相信我们得救是因主耶稣的恩典和他们一样。”

初代教会的这个争论,后来是怎么样找到一个突破点的?耶路撒冷教会的这个重要的会议,两派领袖意见分歧是怎么样找到一条路的?一个关键的转折在彼得站起来,彼得不再沉默,彼得不再藏在,他是初代教会的重要使徒的身份的这个保护伞之下。他站出来。你知道站出来需要花多大的勇气吗?面对这样的争论,其实彼得最聪明的做法是什么都不要讲,见风转舵,看风向。如果法利赛派是多数了,慢慢的就像那边靠过去,最后做个决定就是这样。如果另外一派占多数,其实彼得最安全的做法是他什么都不要讲。

但在这里我们看到,这场大会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转折点在于,彼得他看到一个比他个人名声,看到一个比他个人的地位更重要的事情,就是上帝的心意是什么?于是他就勇敢的站起来,他不是在讲别人的事情,他也不是在讲一个神学的议题。他在讲:弟兄们,你们看到上帝在我的身上做了什么?彼得在讲的绝对不是他的一个私人经历,说我读经有一个亮光,今天早上灵修的时候,神给我一个感动,不是的。彼得在讲他个人的经历,是一个公共的经历,一个公众的经历,是神亲自向彼得显现,引导他去到哥尼流家,向外邦人传福音。而在传福音的当中,外邦人也领受了上帝的灵,许多人都看见了。

彼得在讲的不是一个他个人、私人、没有人知道,无从印证的经历,而在分享的是他个人所经历,众人明显看到上帝的作为。彼得的分享,彼得的说话,把众人的焦点重新拉回到一个最关键的点。不是你的意见、我的意见,甚至不是一个谁的神学、哪一个神学、用哪一派的神学,而是上帝到底在我们当中做什么?其实如果我们今天读经、查经,我们没有问这个问题,我们大概读了很多经文,对我们的生命也没有任何的帮助。

如果我们读经、查经只是为了增加知识底蕴,只是为了讲道的时候有东西可以讲,大概这离上帝的心意离很远很远。我们读经,我们祷告,我们读神学,最终都是在问一个问题是,神啊,今天祢在我们当中做什么事?我们如何能够回应祢!因此当彼得开始讲话的时候,当彼得再一次把众人,包括自己的焦点放在上帝在做什么的时候,众人都默默无声,听巴拿巴和保罗述说上帝藉着他们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和奇事。

他们讲完了,雅各就要说话了,因为雅各,如果说彼得是当时耶路撒冷教会的二号领袖,雅各应该就是那第一号的领袖。他们讲完之后,雅各说话,雅各说什么呢?雅各说:“众先知的话也与这意思相符合,正如经上所记,此后我要回来重新修造大卫倒塌的帐幕,从废墟中重新修造,把它建立起来,使剩余的人就是凡称我名的外邦人,都寻求主。”当耶路撒冷的大会进到一个胶着的时候,彼得站起来分享上帝的作为的时候,众人就默默无声开始聆听。最后雅各站起来说时,其实彼得在讲的,不是一个无中生有的新事,而是在旧约阿摩司书9:11-12,上帝早已经透过旧约先知所预先讲明,未来要成就的事情。雅各不单单是肯定彼得他们的经验,也同时看到在神的话语里面,如何印证了上帝今天在做的事情。

所以当我们说我们要查验上帝在经历的作为的时候,并不是把圣经摆下,单纯的去想上帝在做什么。而是回到神的话里面去看,神啊,祢在今日要做什么事情?教会更新的源头,其实不是在用最新的方法,不是在找新的出路,而是回到福音的大能,而福音是什么?福音首先是关乎上帝做了什么,而不是你做了什么?福音首先是关乎上帝在过去、现在跟未来要做什么,而不是关乎你过去做了什么?你现在在做什么?你未来可以做什么?因此一切都是恩典,这是福音的大能。

今天很多时候,一个群体当我们一段时间,我们过去曾经一起经历了上帝的一些作为,我们感到一些很美好的事情,我们庆贺上帝的作为,感谢赞美主!在过去,上帝有美好的作为,但是一个极大的危机就是我们抓住过去,我们抓着上帝过去的作为,但是我们轻忽了上帝在此刻的作为,这是一个极大的危机。事实上,今天很多时候我们常会把律法主义,跟恩典做一个对比,觉得说对我们不要陷入律法主义,而是要抓住上帝的恩典。但你知道吗,我越想我越觉得,其实恩典也很有可能变成律法主义,怎么说呢?如果你抓住的是上帝过去的恩典,而你今天不再去经历上帝的恩典了,你可能也陷入某一种的律法主义里面。你可能抓住过去的信心,上帝我过去曾经在信心当中经历你,你抓住过去的信心,但是你今天其实不再依靠上帝了,这也是一种律法主义。

我21岁的时候,是我第一次讲人生的第一场的布道会。那场的布道会,那时候我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石牌信友堂那时候诸长乐牧师是主任牧师的时候,他从小看我长大。他们那时候可牌信友堂动员了全教会,在旁边的石牌国中,办了一个露天的布道会,大概两三百人。在布道会要办的前一个月,诸牧师就跑来找我,跟我说:“家骅,你当讲员好不好?”我当时吓得六神无主,我想我这辈子连讲台都没上过,我连石牌信友堂的讲道都没讲过,怎么会让我去讲布道会呢?但是可能也是年轻,也觉得既然牧师都这样邀请了,我就试试看。

我很紧张,我还记得那天飘着一点细雨,在石牌国中的一个露天的广场上有一个遮雨棚,然后,大概聚了两百多人,然后全教会都动员,然后我就很紧张,因为我觉得完了完了完了,如果我搞砸的话,我是搞砸这全教会的心血。我上去,我看着群众,我脑筋一片空白,我看着稿把它读完,我真的不知道该讲什么,然后就闭上眼睛说:“大家闭上眼睛“,因为我就想到很多布道会讲员都会讲这句话,讲完之后就闭上眼睛,然后就要呼召了。我真的是叫大家闭眼睛,是因为我的连自己都不敢看,惨不忍睹!我觉得他们一定没有人听得懂我在讲什么,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在讲什么?我叫大家闭上眼睛,我就随便的呼召一下,说你愿意去信耶稣的,然后我也不看,然后我就为他们祷告,然后就阿们,然后我就走下台。

下台之后我看到我的父亲,我就抱着她,我就哭了。我觉得我搞砸了全教会的用心,我觉得我搞砸了一切。后来几个礼拜后,教会有同工洗出那一天布道会的相片给我看。他们从后面在照决志的时候,很明显他们没有闭眼睛,他们在照相。我看到举手的人,这是我这辈子讲布道会最多,决志率最高的一次。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比那个更高过。弟兄姊妹,我就发现当年真的是自己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上帝是那么的真实。但是我们对上帝很真实的经历,感谢赞美主,那个信心是真实的,那个经历是真实的。但是如果我未来的事奉,不断地要抓住当年的信心,而没有对上帝第一个今天的信心的话,那也是一种律法主义。

就是上帝我过去曾经这样经历了祢,如果当年的信心没有转化成我今日对上帝的信靠,而变成只是我信靠我当年一种操作的方法,一种做法的话,这也是一种律法主义。我们抓住过去的一些做法,以为这就是福音。但在这里这段经文里面,让我们看到彼得、雅各不断地就回到,一个最核心的问题,上帝今日在我们当中做什么?因为教会存在,最重要要传讲的信息,不是来、看我们可以做什么。而是来看上帝可以做什么,上帝过去成就了什么,所以每个教会都有十字架,因为提醒我们上帝过去所成就的事情。

教会今日做了什么?因此我们主日的敬拜聚集我们的团契、小组,是在见证、分享上帝今日的作为。我们也同时带着一个盼望,因此每一次的追思礼拜,每一次的这些过世的弟兄姊妹的聚集当中,我们聚集纪念的时候,也是一个盼望的行动。因为上帝还没有做完,上帝将来还要成就超过我们想象及荣耀无比的事情。这福音首先是关乎上帝的大能,而教会更新的源头就是神的大能,所以提摩太凯勒牧师,他说:“我们的罪和缺陷比我们愿意相信的还要多,但在耶稣基督里的爱和接纳比我们敢于盼望的还要多!”我们是被上帝的恩典所抓住的,我们用白话文来讲,就是你跟我,比你我想象的都还要烂,但是上帝爱我们比我们想象的都还要多,这是恩典。

教会若要更新,我们需要回到上帝大能的恩典当中,最后第19节,当他们做完一个结论之后,那他怎么收尾呢?怎么办?一个大会里面有一些人的意见被肯定了,那另外一些人怎么办呢?我觉得我们要来读最后这3节圣经,做一个收尾。所以雅各最后说,“所以,我的意见是不可为难那些归向上帝的外邦人,但是要写信吩咐他们进阶偶像所玷污的东西、血和勒死的牲畜,禁戒淫乱。因为历代以来,摩西的书在各城都有人宣讲,每逢安息日也在会堂里诵读”。

所以关键就是,那么现在既然有了一个决定了,可是有不同的意见,那怎么办?你会在这里看到,我觉得这里也是我们常常忽略的。在教会里面,我们常常在讲到说我们要讲真理,我们要这个辨明是非,是的,很重要,但是讲完真理之后呢?我们看到雅各所讲的是,当真理明白之后,我们要以恩慈彼此相待。事实上,当路加在记录这段圣经的时候,一开始就展现出高度的智慧。使徒行传15:1一开始就说,“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请问弟兄姊妹,请问弟兄姊妹,难道路加不知道是哪几个人吗?为什么路加没有把这几个人名字写在经文上呢?因为路加他看到,即便我们明白真理是什么,我们也应当去接纳,那与我们有不同文化、不同看法。即便过去我们曾经有那么大的意见不同,但是当我们清楚了福音的大能之后,他们也是我们的弟兄,也是我们的姐妹。所以路加并没有把他们的名字直接写出来。

而且在这里,雅各也提醒教会,说:“你们要禁戒偶像所玷污的东西,血和勒死的牲畜”,不是才说不需要遵行摩西的律法吗?怎么又写这些东西?重点不是要遵行摩西的律法,而是当时的教会群体有包含犹太人跟非犹太人。因此,当我们确定当时初代教会只确定一件事情,得救不得救跟有没有成为犹太人没有关系之后。接下来就要处理那非犹太人跟犹太人之间该如何相处,这里给了一个方向就是,彼此在群体当中包容,所以当有犹太人的地方,他们有他们的律法,但我们一些爱宴、聚餐的时候,让我们也不要去用我们的食物玷污他们的良心,让我们在一个恩典的群体当中彼此相待。

使徒行传第15章短短的几节经文,再一次的提醒我们教会存在的目的和新的使命是宣讲福音,而这样的宣讲不单单是从我们的嘴巴上讲的,也是从我们如何彼此相待当中,来彰显出来的。愿上帝继续用祂的话来更新祂的教会,使我们成为万民万族的祝福。

我们一起祷告:

天父上帝,谢谢祢。今天早上祢让我们再一次看到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主,今天早上我们或许很长一段时间,也许我们很努力的要按着我们自己的方式来生活,按着我们自己的方式来服事你。但今天早上谢谢祢再次提醒我们,是祢自己先就近了我们,是祢自己先爱我们,赦免我们,为我们舍己,我们是在恩典当中的,也求祢来继续的祝福台北信友堂,在恩典当中持续的更新,不但成为彼此的祝福,也成为万族万民的祝福,奉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