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经文:哥林多前书1:1-9
奉神旨意,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的保罗,同兄弟所提尼,写信给在哥林多神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愿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我常为你们感谢我的神,因神在基督耶稣里所赐给你们的恩惠;又因你们在他里面凡事富足,口才、知识都全备,正如我为基督作的见证,在你们心里得以坚固,以致你们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等候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显现。他也必坚固你们到底,叫你们在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日子无可责备。神是信实的,你们原是被他所召,好与他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同得分。

从“会友”到“使命门徒”的意思,不是要否定我们是一个教会“会友”的身分,而是在提醒我们,我们的身分不只是一个教会的“会友”。差传年会同样的也不是在讲远方的宣教士而已,好像我们只是站在远处祷告、奉献支持。这些都是需要的,但差传年会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奉差遣的。刚刚我们所读的经文─哥林多前书,是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

哥林多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其实它位在欧亚大陆(欧洲跟亚洲)的交界处,是交通要道,在罗马帝国当中连结了西边跟东边。哥林多同时是一个娱乐的重镇。在古希腊有四大运动盛会,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但另外还有一个在当时与奥林匹克运动会齐名的,叫地峡运动会,这个运动会就在哥林多。因此哥林多是一个有历史的城市,然而在主前146年它被罗马给攻陷了,整个城被彻底的摧毁。在将近一百年后,主前44年它被重建,成为一个罗马殖民地的城市,同时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年轻城市。

保罗在旅行布道的时候到了哥林多,住了一年又六个月,建立了哥林多教会。与他同工的有亚居拉、百基拉。同时哥林多教会也是人才济济,亚波罗这位圣经上形容为满有恩赐讲解圣经的教师,也曾待在哥林多许多年,教导哥林多教会。这也是一个同时有外邦人跟犹太人并存的教会,内部充满着多元,他们有他们的历史,但同时有许多新移民,或者是不同文化背景、世界观的人来到这个教会,这个城市。

哥林多这个城市跟台北有非常多类似的地方,首先我们都曾经在历史当中长期的为殖民地,因为殖民地的关系,族群是很多元的,存在着多元的文化,甚至历史观和世界观的竞争。如同当年的哥林多,台北也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位在东西方世界的交会之处,如同当年的哥林多一样,充满着向上爬升的机会,也同时充满着被挤到下面的焦虑跟压力。也如同当年的哥林多,台北有各式各样的讲员,各种流派的教导,互相的激荡冲击,甚至在许多教会内部都隐隐含着路线之争。这也是为什么保罗在哥林多前书花了很大的时间在处理教会内部分党结派的事。然而,台北跟哥林多也有不一样的地方,除了时代差了两千年,哥林多所敬拜的对象是许许多多的神明,当今的台北,我们敬拜最主要的对象是自我。

加拿大哲学家Charles Taylor在《世俗时代》这本书里面形容我们的时代是 Age of Authenticity,一个真我的时代,不断要强调真实的我。他怎么形容呢?这位哲学家说,在这个强调真我的时代里,上帝被推出去了,每个人自求多福,但同时又被迫要去定义自己是谁,同时又不能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于是充满着仿徨、害怕、焦虑又冷漠,同时我们很努力的要争取他人认可我们对自己的自我定义。在今天这样的困境当中,许多时候我们常常用两种方式,试着去找到自己。第一个方式,就是透过加入一个组织,第二个方式,就是透过努力的追寻自我的实现。而这两种方式也无形当中影响着我们的门徒生活,影响著作为基督徒我们怎么去跟随耶稣。

透过加入组织想要找到我们真实的身分、意义、归属,最终我们一不小心,就把跟随耶稣等同于只是加入某一个组织;一不小心,把跟随耶稣等同于只是参加组织的活动;一不小心,做礼拜变成了跟随耶稣的同义字。

弟兄姊妹,我绝对不是在说崇拜不重要,崇拜太重要了,这是我们一个礼拜当中與上帝学习规礼、对齐的时候。这也是一个生命的节奏,提醒我们有一天,七天里面,六天当工作,有一天当分别出来与上帝对齐,太重要了。但是,若我们把做礼拜这件事就等于我们在跟随耶稣了,或许我们把跟随耶稣看得太少、太狭隘了。

所以今天我们的题目叫做从“会友”到“使命门徒”,就是我们要用一个新的眼光跟角度,来看待什么叫做作主门徒,作耶稣基督的门徒、跟随者的意义是什么。你知道在台湾的国立大学里,每年毕业生当中有五成以上的学生没有继续做他专业训练相关的工作。当访问这些人,为什么不用他大学的专业来工作时,他们说:“因为我读了之后才发现那不是我要的”。很多时候我们进一步问,“如果可以重来一次,你会选什么?”许许多多的毕业生说:“我还是不知道我要的是什么”。这是我们的困境,一方面透过加入组织试着找到意义,一方面又试着自己去定义自己是谁,但是却在当中陷入破碎跟孤立的困境。

在哥林多前书1:1,保罗对哥林多教会说:
“奉上帝旨意,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的保罗,同兄弟所提尼,写信给在哥林多上帝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和合本修订本)

在这短短的两节经文里面,有一个字不断的重复,就是“蒙召”。当我们迫切的渴望透过加入组织来定义自己是谁的时候,当我们迫切的努力透过自我实现来找到自己是谁的时候,保罗却提醒我们,我们的真实跟身分来自蒙召,我们是被上帝所召的。

这世界的组织会过去,就如同当年的哥林多的教会,如果当年哥林多教会信徒的身分只是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如今哥林多教会何在?早就不在了。如果我们的身分是寄托于组织,组织会过去;如果我们的生命是寄托于个人的自我实现,那更加的不稳定。但是基督徒的真实身分是来自我们是蒙召的,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圣徒的意思不是作道德完人,而是被分别出来的。

保罗说,你们是蒙召的,如同我是蒙召的一样。我们的身分认同基础,既不是自我建构,也不是群体的身分认同,而是我们被那位创造万有的上帝所呼召,这位上帝是一位有位格的上帝。因此,成为耶稣基督的门徒,不是要抓住某个原则来作人,而是作一位有基督的人。这是很不一样的,因为这世界充满着许多的事情,是我们无法靠一个单一原则去判断一切事物的时代,以致于神学家潘霍华说,我们不可能只是把一个冰冷的原则当作耶稣来跟随,耶稣是有位格的。

就好像今天如果我的孩子他们想要来爱我,问说:“爸爸,教我一个原则,我只要遵守那个原则就是爱你”,我要讲什么?大概很难,因为如果我讲说这个原则就是要听爸爸的话,有些时候其实事后我会后悔他们听我的话。如果那一个原则是,长大之后,记得要常回来看我,如果我们住在不同的国家,常回来看我是什么意思,他会不会为了我的这一句话最后内疚一辈子?而我作为父亲也为着我的这句话让儿子内疚一辈子,我也内疚一辈子。

如果我们今天要抓住一个原则,来过一个跟随耶稣的生活,其实不可能的。的确有一些原则帮助我们来跟随耶稣,可是不要忘记上帝是活的。因此作一个使命的门徒,首先我们要问自己是,上帝的主权有没有在你我的生命当中活泼的彰显?我们每天的生活是日复一日,年过一年这样过,还是每一天我们都在上帝面前说:“主,你有什么话要说?主,你有什么心意?”

跟随耶稣是跟随一位有位格的上帝。蒙召成为圣徒不是作一个道德完人,而是作一个与这世界有分别的人。疫情改变了许多事,几个礼拜前有人请我讲一个专题叫做疫情后的教会与社会关怀,他们希望我谈一谈疫情带来哪些改变。我想了很久来预备这个专题,最后我跟邀请我的人说,我的结论是,疫情没有带来什么改变,疫情只不过突显出早就改变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疫情改变了我们的教会生活,让我们的信仰受到挑战,但或许是因为我们已经太习惯把信仰生活依附于某些活动、某些节目,以致于当我们没有办法进行那些活动跟节目的时候,突然觉得我们的信仰生活震荡。

可是我们看到,教会在一开始就是跟随一位永活的上帝,在一个变动的时代,在不同的处境当中来持续的回应呼召,持续的跟随耶稣基督。今天疫情只不过突显出我们把跟随耶稣跟我们日常生活作了太大的一个切割,以致于好像只有参加某一些教会活动的时候我们在跟随耶稣,而平时周间的上班就是在按照世界的逻辑来拼活。所以疫情也再一次提醒,我们不只是一个组织,不只是“会友”,我们是回应那位呼召我们的上帝,在每一天的生活当中。

其次保罗提醒他们,“基督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愿恩惠、平安从我们的父上帝并主耶稣基督归给你们。”保罗讲到真实的归属感,我们永恒的归属不属于任何地上的组织,我们是上帝的教会。弟兄姊妹,这带来一个极大的释放,就是教会是上帝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努力的来回应,来建造教会,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不用那么焦虑,因为教会是上帝的,所以谁负责?最终不是我们,是上帝负责。

许多时候我们看到,包括牧者、我自己,当投身一个事工,一开始是出于回应上帝,可是久而久之,事工变成我的上帝;久而久之这个我所负责的事变成我的宝贝。于是当它被攻击的时候,我感到我个人被攻击;于是当它受亏损的时候,我感到自己是亏损的;当它失败的时候,我感到自己是失败的,所以我们要常常被提醒,我们是上帝的教会,基督是他人的主,也是我的主。

保罗邀请哥林多的教会进到一个更大的故事里来重新认识自己是谁?属于谁?我们不是孤立于上帝教会之外的,我们是在上帝的普世宣教心意里面的。

台北信友堂的建立最早可追溯到1860年,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叫美北长老会的群体差遣的宣教士,也不是来台北建立教会,是有一位叫但约翰的宣教士到了上海的黄埔建立了教会。台北信友堂的开始是因为在十九世纪普世宣教运动所结出的一个果子,而在廿世纪1949年因着当时国际局势的变动,许许多多当时上海的华人领袖,特别是当时教会已经是宣教士交棒给华人的教会领袖,来到台湾,在1949年建立了台北信友堂,而台北信友堂也一直参与在上帝普世心意的里面。1974年第一届的洛桑福音大会在瑞士洛桑举办的时候,我们的韩伟长老就是其中一位华人教会的代表,并且在两年之后,这一群参加第一届世界洛桑福音运动的六十几位华人教会领袖发起的世界华人福音运动,韩伟长老也是台湾教会的代表。

一再地我们看到,其实我们的故事是在一个更大的故事里面,而那个更大的故事是上帝的故事。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在本地尽忠,委身于这个群体,来见证耶稣基督的福音,而一方面我们要想到我们是属于上帝的,祂不但是我们的上帝,也是普世教会的上帝,更是全地的主。

我们被呼召成为圣徒,就是不以这世界的方式来改变世界,而是以十字架基督舍己的方式,以复活战胜死亡,祂邀请我们完全的降服于祂,放下自己,我们在耶稣基督里才经历转化的能力,因着对上帝伟大心意的认识,我们的降服不再是屈从。今天很多的时候基督徒的降服是,“上帝,我知道你掌权,不得已,我只好顺服你”,如果我们真认识上帝的爱是何等的长阔高深,我们的降服不是放弃自己的主权,而是欢然的交托我们生命的主权。

十九世纪著名的慈善布道家乔治穆勒,上帝透过他做了许多伟大的事情,而且穆勒是一个祷告的人。有一天有人问穆勒,“你祷告的能力从何而来?”我也很想问。穆勒说:“There is a day Mueller died to his own ambition, will, and agenda.”(曾经有一天,穆勒这个人向着自己的野心、意志、跟他想要完成的事情死掉。)这是祷告能力的来源,愿主的旨意成就在地上,成就在我们身上,如同在天上。很多时候我们太执着要成就我们的事情了。

当我们学习向上帝的心意全然的降服,向自己的野心、意志、议程、控制死掉的时候,便带我们进入到一个更开阔、更美丽的上帝新世界。

第9节,保罗再次提醒哥林多教会,“上帝是信实的,祂呼召你们,好与祂的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共享团契。”共享团契的意思就是成为生命的共同体。这里讲到上帝是信实的,而且祂呼召我们,因此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我们被呼召是作圣徒,要与基督共享生命,并有分于上帝自己的使命。

弟兄姊妹,我不知道当你来参加教会一年一度的差传年会时,你的心态是什么。从小在教会长大,每年的差传年会我觉得都是一次对我的定罪大会,就是提醒自己其实外面还有很多人还没信主,提醒自己要奉献、要关注一年都没有关心的宣教士。很真实的,从小在教会长大,有时教会的差传年会对作为一个年轻人的感受真的是如此。

但我们常常忘记一件事情,差传的意思是重新去认识上帝对我们众人的使命,差传的意思不是只是为那些被差派的人祷告、守望、看顾,也是再一次的想起我们也是奉差遣扬福音的,有些人在远处,有些人在近处,有些人在远处异地跨文化宣教,但是不代表我们这些没有去的人,在本地就只是无所事事,就只是一年记念他们一次。

差传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在回应同一个上帝,回应同一个使命,但是以不一样的方式,有些人,上帝呼召他成为宣教士。有些人,上帝呼召他成为本地的牧者、传道人。有些人,上帝呼召他在本地以他的专业、他的工作来服事上帝,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奉差遣的。

而且差传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找到自己生命意义,其实领受使命不就正是代表领受意义?当我们到处在找哪里可以发挥自己生命真实意义的时候,差传提醒我们,成为耶稣基督的门徒是何等的幸福,因为我们是一群有领受使命的百姓。教会的使命是什么?保罗提醒,是上帝呼召我们,要与耶稣基督共享团契,成为生命的共同体。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保罗在宣教被捕要被送去罗马,遇到船难,生命危急的时候,主站在旁边跟他说,“我与你同在,不要怕”,他的心就有确据有了力量,那力量不是来自他已经知道要怎么搞定他的事工,也不是来自他晓得他的事工在两千年后将会有极大的影响力,不是的。事实上许多的宣教士过世几百年,默默无闻,无人纪念。我们常常讲很多宣教士建立的教会如今变得多大,也有宣教士他们当年所建立的教会如今人去楼空,但是这不代表他们的生命没有意义,因为保罗在这里说,上帝是信实的,祂呼召我们要与主耶稣基督共享团契。

因此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跨越的过程当中,真正重要的或许不是这个决定是否百分之百完美、正确,而是在这过程当中我们是不是被上帝抓住,是不是与上帝同心同行。当教会的使命就是与上帝在一起成为生命共同体的时候,我们自然就是在回应上帝的使命。

Missional Discipleship“使命门徒”。“会友”到“使命门徒”在讲的就是跟随耶稣作主门徒。我们所跟随的耶稣是谁呢?不就是那位宣教的上帝吗?因此,作主门徒本身就是在跟随那位宣教的上帝,因此本身就会驱动我们去回应上帝的使命。我们每个人都被呼召,成为回应上帝使命的门徒。这不是说我们就不再是某个教会的“会友”了,而是让我们看到我们的身分不只是“会友”,更是属上帝的门徒,是带着使命的。

今天差传年会当中,我们都会鼓励弟兄姊妹要为宣教祷告、奉献,甚至参与,Pray─Give─Go。但我想这个顺序也可以反过来,在差传年会当中,我们也可以学习Go─Give─Pray。这个go就是我们这次所讲的跨越,跨越自我中心的界线,跨越这个世界运作的界线,以一个有别于世界的逻辑来见证福音的好消息,跨越教会内部群体的差异。跨文化,是的,很困难,要学一个新的语言,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然而就在我们当中,也有许多要跨越的。


而当我们学习跨越内部差异的时候,其实需要Give,这个Give可能是降服,把自我、野心放下,把我们的自以为义放下,而在降服于主的当中,我们来到上帝面前,同时想到那些在远方的宣教士。更深刻的体会到,在同个语言的环境里,跨越尚且都那么困难了,更何况是那些远方的宣教士。这时候我相信我们的祷告是更有感的,不再只是“主啊,求你记念他,好,我今年有为宣教士祷告了”,而是当我们祷告的时候,也想到我们能够给(Give)的,我们能够奉献的不只是金钱,也是我们生命,我们的时间,我们的恩赐跟才能。今天许多创启地区真正要进去里面宣教,可能用传统宣教士的身分根本进不去,而是用专业的身分,用营商的身分进去,才能够进去。

在差传年会的最后,提醒我们跨界从现在就开始,当教会成为一个开始跨越自我中心的界线、这世界帝国逻辑的界线、内部差异的界线、仇恨对立的界线、教会围墙界线的时候,有些人在近处,有些人在远地,都是被差遣宣讲这好消息的人。想象一下,如果今天在世界各地宣讲好消息的不只是宣教士,不只是牧师、传道人,不只是长老执事,而是每一个基督的门徒,这个世界会多么的不一样。

我们一起祷告:
“天父上帝谢谢祢,祢让我们的生命是领受使命的生命,天父,孩子为台北信友堂感恩,几十年来祢使用教会参与在普世的宣教当中,祢感动许许多多的弟兄姊妹,默默的忠心委身,今天我们再一次把自己委身于祢,再一次对祢说,主,我们在这里,求祢差派我们,不论是在近处,或是祢感动我们往远处去,不论是透过祷告支持,还是透过亲自投身,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蒙祢呼召,成为圣徒,并且要与祢成为生命共同体。祝福台北信友堂在差传大会当中经历生命的更新,都成为带着使命进入世界奉差遣的门徒。奉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