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


Loading Player...

粤语


Loading Player...

听众朋友,你好。欢迎收听《穿越圣经》这个节目。很高兴我们又在空中见面。《穿越圣经》这个节目希望帮助每位听众能更加明白神的话语,成为遵行并传扬神话语的人。

在上一次节目,我们查考与分享了以赛亚书书1:1-9的内容,让我们先来重温一下。

在希伯来圣经中,可能没有一卷书像以赛亚书那样庄严、宏伟。以赛亚书,取名自以赛亚先知,“以赛亚”的意思是“耶和华的救恩”。本书的写作时间,约主前680年。

以赛亚书常常被新约的作者引用。福音书的作者常常引用该书来解释耶稣基督的经历,包括耶稣由童贞女所生;施洗约翰在旷野呼喊的声音,预备基督的降生;以及当时的人,为何不听耶稣基督的劝勉。保罗也引用该书来表明外邦人可以成为神的子民,并引用余民的观念来说明犹太人的结局。启示录也有引用本书来说明末世的境况,包括新天新地。

以赛亚书的开始,描述以赛亚先知得到由神而来的“默示”,在原文的次序来看,“默示”这字出现在1节句子的起头,主要的意思是异象、神谕或先知默示,代表这是神与先知沟通的不同渠道,而由于以赛亚书6章描述以赛亚先知蒙召时,看见主耶和华高高坐在宝座上的异象,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以赛亚先知所得的“默示”,不但指能听见的声音,也指能看见的异象。这样,以赛亚书1:1以“默示”作开始,为要说明全书所谈及的东西,并非以赛亚本人无中生有的话,而是全能的耶和华所启示的“默示”,这为此书所描述的内容增加了权威性。

作者首先向天地发出呼吁,也就是邀请天与地为将向以色列民所作的指控作见证,情况就好像摩西在以色列人面前立约时。从申命记的上下文来看,这种呼天唤地的呼吁,带有盟约性的语言,指出以色列民作为恩约的子民,如果遵守耶和华的命令便带来福气;如果他们违反耶和华的命令便带来咒诅,而摩西正在这关键的立约期间呼天唤地,来邀请创造秩序作见证,见证以色列民已与耶和华立下这盟约的条款,立约的双方都不能反悔。

原来,呼天唤地的呼吁,就是对整个创造秩序的呼吁,这种呼吁的目的,就是为了见证以色列民违反了神创造时的秩序,违反了神所赐予的自然天性。这二节经文说明神的子民,做了违反自然及创造秩序的事,指出犯罪、骄傲及欺压,都是与神的创造相违背的。在3节,牛与驴都是创造秩序的一部分,拥有顺服主人的天性,但可悲的是,以色列民不能学习牛与驴的顺服天性!另外,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也理应是人的天性,是神创造秩序的一部分,现在耶和华把以色列民养大,他们竟悖逆神!因此,这种呼天唤地的呼吁,就是见证以色列民与被造天性的格格不入,简单来说,以色列民的悖逆就是那么匪夷所思,自然界的生物,都没有以色列民那样邪恶。

2-3节主要说明耶和华与以色列之间是父子关系,那么,4-9节就是主要说明耶和华与以色列之间的君主与国民的关系,这说明以色列民除了家庭关系不理想及违反创造秩序与自然之外,他们与大君王耶和华之间的君臣关系也不理想。

4节说明了以色列人犯罪的定义,那就是藐视以色列的圣者。首先,“以色列的圣者”一词是以赛亚书特别喜欢的用字,占据了以赛亚书多处对神的称呼,以色列的圣者的称呼强调了耶和华的圣洁,让我们想起天使撒拉弗唱颂的歌词中所提及的三叠圣哉,这指出耶和华的神圣没有任何妥协的地步,而作为神的子民,以色列同样都要学习耶和华的神圣,让神的子民能在世界中散发出神圣的光辉。不过,以色列民却“藐视”祂,原文“藐视”一字可翻译为侮辱,代表以色列民不但没有在他们的道德生活中散发神圣,反而散发出邪恶与不洁,他们的生活在这点上侮辱了他们的主耶和华。

5-6节运用了健康的主题,来说明以色列人的情况,健康是身体最自然及正常的状态,现在以色列民却不健康,而且满身是伤口,代表这国民需要主的医治。我们要留意:所有描述的伤口,都不是来自自然的病患,而是因为以色列民的反叛所招来的管教。简单来说,以色列民一直都活在一种违反自然的状态当中。

根据这三节经文的描述,这显然是战争后留下的境况,学者推测此次战争应该是主前701年,亚述王西拿基立的入侵。7-9节具体地说明以色列战后悲哀的情况。神依然存留以色列国是因为神的怜悯,依然存留一些余民。

接下来,我们继续研读以赛亚书1:10-2:5的内容。

以赛亚书1:10-15记载:“你们这所多玛的官长啊,要听耶和华的话!你们这蛾摩拉的百姓啊,要侧耳听我们神的训诲!耶和华说:你们所献的许多祭物与我何益呢?公绵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经够了;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悦。你们来朝见我,谁向你们讨这些,使你们践踏我的院宇呢?你们不要再献虚浮的供物。香品是我所憎恶的;月朔和安息日,并宣召的大会,也是我所憎恶的;作罪孽,又守严肃会,我也不能容忍。你们的月朔和节期,我心里恨恶,我都以为麻烦;我担当,便不耐烦。你们举手祷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们多多地祈祷,我也不听。你们的手都满了杀人的血。”

以赛亚书1:9提到的所多玛及蛾摩拉,只是在外表上的破坏,但10节却以所多玛及蛾摩拉来说明以色列民心中道德的败坏,因此,9-10节运用所多玛及蛾摩拉的比喻,为要说明以色列民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都完完全全地败坏,外面有神的管教与伤口,内心及道德却满是黑暗。

由10-15节的描述可见,当时社会已经有一套很完善及复杂的礼祭,以色列民的问题并不是在于他们未能做出这些表面的礼祭仪式,事实上,他们外表的礼祭有可能完全根据摩西律法的要求,当中包括月朔、安息日、严肃会及各种的献祭,他们非常表面地办理一切宗教的事务,但在这一切表面化的礼祭背后,他们的手却都满了杀人的血。这样,以色列民、官长及祭司们花很多的精力,放在外表的礼祭当中,把自己打造为外表敬虔的敬拜者,这种做法实在非常诱惑人,因为这一方面可以得到别人的掌声,另一方面又可以继续借着欺压别人而得到利益,可算是名利双收。然而,神正借着先知来向这群领导层发出神谕,呼吁他们悔改。

13节提及他们的供物是虚浮的供物,虚浮这字可解作虚无或空洞,代表这些供物没有实质的内容,只有虚空不能长存的外表,这类供物只满足外表的要求,只为了做给人看,却在奉献给神的事上没有任何实质的内容,也没有任何长久的质量,是内外不一的虚伪礼物。另外,他们的供物之所以虚浮,就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没有配合他们所献的东西,主要的问题是,他们的祭物不被神所接纳,为何不被接纳呢?因为他们在奉献时不悔改,以为做了一些赎罪的礼祭,便可以随意犯罪,把祭物当成赎罪提款机,没有真心的悔改,道德及行为也没有任何改变。

这一段经文提醒我们是否只有敬虔的外在,内心却无比黑暗,言语无比恶毒呢?很多基督徒,只是主日的信徒,周日有聚会,有奉献,周间完全是另外一种状态,就像披着羊皮的狼一样。耶和华要的不是这些,而是内心的敬虔。

以赛亚书1:16-20,耶和华说:“你们要洗濯、自洁,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耶和华说: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你们若甘心听从,必吃地上的美物,若不听从,反倒悖逆,必被刀剑吞灭。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

这一段提出以色列民需要有悔改的行动。首先,神的子民的确不需要再献上更多的祭物,也不需要更多聚会及节期,而是需要除掉他们的恶行,停止作恶,并且要学习行善及寻求公义,停止犯罪与寻求良善,是两项以色列民必须做的事,他们已习惯了履行祭礼要求等表面工夫,他们以表面的敬虔,来为自己所进行的欺压开脱,哪知神所针对及看重的,并非表面化的礼祭,以及虚浮的供物所带来向神的讨好,而是那种由内而外,以及表里一致的更新生命,而生命的更新必须由悔改开始。

17节所提及的公平,可以解作社会公义,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便是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行动。官长是一群有能力解救受欺压者的人物,他们可以为弱势伸冤与辨屈,如果他们站在高位而不履行律法的要求,那便等同与欺压别人的人同谋,成为行恶者的帮凶。

然而,这种行公义的要求,并非一种没有神学的社会行动,圣经中的社会公义,是一种神学性的社会公义,而不是一种没有信仰的社会行动,这些神学性的社会公义,连接于19节所提及的甘心听从当中,这种听从假设了神作为律法的吩咐者,祂的要求以及人的顺服,才是履行社会公义的根本原因。要明白顺服律法的要求,并非一种政治或社会互动的考虑,如果我们只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社会活动时,那么我们便会落入人文主义的世俗化当中,以致于只是履行了没有神学及没有信仰的社会行动。当以色列民愿意听从神的吩咐,他们便视律法为命令,而不是社会上其中一种意见,命令不同于意见,前者视神为主,所要求的是听从与顺服,后者视神为建议者,听意见的人有权审视不同意见而作出自己的决定。但神要求的是听命与顺服。

顺服与听从带来怎样的后果呢?18节指出的后果就是:“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这代表有神的赦免与医治。但在此处,神的赦免,不是因为神一定有义务去无条件地赦免,神的赦免是基于祂本身的自由意愿,当然神把自己的赦免连接在人对神顺服的条件当中。神在此应许,人总有悔改得赦免的可能,就算我们的生命何等黑暗,也有回转的盼望。

我们需要反思:甘心听从就是回应耶和华的律法最应该要有的行动,但很多时候,我们或许会因为身处的社会及群体中种种社会及政治的压力,而带来妥协,把神的命令降格为一种意见,把眼前的利益看得高于神本身,当我们这样做,或许会带来短暂的方便,但长远却成为得罪神及欺压别人的帮凶。求主叫我们能真心悔改,甘心顺服与听从。

以赛亚书1:21-31,以赛亚说:“可叹,忠信的城变为妓女!从前充满了公平,公义居在其中,现今却有凶手居住。你的银子变为渣滓;你的酒用水搀对。你的官长居心悖逆,与盗贼作伴,各都喜爱贿赂,追求赃私。他们不为孤儿伸冤;寡妇的案件也不得呈到他们面前。因此,主─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大能者说:哎!我要向我的对头雪恨,向我的敌人报仇。我必反手加在你身上,炼尽你的渣滓,除净你的杂质。我也必复还你的审判官,像起初一样,复还你的谋士,像起先一般。然后,你必称为公义之城,忠信之邑。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灭。那等人必因你们所喜爱的橡树抱愧;你们必因所选择的园子蒙羞。因为,你们必如叶子枯干的橡树,好像无水浇灌的园子。有权势的必如麻瓤;他的工作好像火星,都要一同焚毁,无人扑灭。”

一个城市的成就,不是取决于财富,而是取决于公义。昔日以赛亚先知在繁荣安定的耶路撒冷发出先知讲论,直指:神必会审判这城。当时这城美丽动人,各人安居乐业,有充足的银子与酒供百姓享用,国力也算强大,衣食无忧,在人的角度看来,这城满有前途。为何先知却在这国泰民安的时候,向官长说出如此苛刻的审判词呢?是因为当地的执政者为了追求如渣子的金银,却忽略了如珍珠般的公义。

在摩西五经及先知传统看来,公平公义等于照顾穷人、孤儿及寡妇,为受欺压的弱势群体伸冤,并要行使五经律法的要求。但在21节,以赛亚提到:在本来有公平公义的城中,竟然有凶手,而凶手理论上必受到惩处,但现在却竟安然居住,可见公平公义已荡然无存。在26节指出,神必重新复还公义的审判官,恢复起初神的心意,原来先知的指责,不是为指责而指责,而是为了城市重新得着公义而发出宣召。因此,这种指责是一种宣召悔改。

以赛亚书2:1-5记载:“亚摩斯的儿子以赛亚得默示,论到犹大和耶路撒冷。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他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他必在列国中施行审判,为许多国民断定是非。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雅各家啊,来吧!我们在耶和华的光明中行走。”

以赛亚书2-4章,主要以一种将来与现在的交替来写成的,整个段落由将来的理想转为现在的现实,再转为将来的理想,这是一个三明治的结构。将来的远景主要说明神在终末的一天,为锡安带来审判与拯救,这是以赛亚书向生存在现实的人所作应许,对受欺压的人来说,这一日是拯救的日子,对欺压别人的人来说,这是审判的日子,因此审判与拯救在终末的图像,看来是一个银币的两面。全段主要说明:一个骄傲及自足的以色列,可以成为大能神的见证,当她被神审判到一个极度软弱的地步时,才看见自己的不可靠,才可看见神的公义及神的恩典,才可恢复真正应有的生命。

本段描述的是末后日子的情景,这日子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耶和华殿的山是全世界最高的山;第二,万民向这山朝圣;第三,这是一个未来的盼望。有关耶和华殿的山是全世界最高的山的概念中所描述的最高,是指神学上的最高,不一定是地理上的最高,代表这山更能与天上的圣所耶和华居住的地位接轨,带来天地互通的神学意思,让地上圣殿中所献上的祷告,可达到天上,也让天上的福气与赦免达到地上,这样,当经文描述在末后的日子,万国万民都要流归这山时,便等于说明万国万民都与天上的神接轨。

3节是一个呼吁,就算犹大人本身不来到神的山上学习神的道,其他外邦人也可以来到学习,所以最重要的是,来并视锡安为神启示自己道的地方。在此,锡安山为万国万民带来统一的管治,断定是非的准则,全都根据耶和华的律法,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仇恨与争战,也都没有了,因为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因此,末日的光景是和平与公义的光景,也是与天上的神关连的光景。

以赛亚展现给我们终末的情况,是和平与公义彰显的日子,即是审判的日子,也是拯救的日子,万国万民都必会从争战与仇恨中得着解放或拯救,取而代之的就是和平。正是带着这样的盼望,我们基督徒愿意持守真理。

听众朋友,今天的节目时间到了,我们先停在这里。如果你对节目中所分享的内容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欢迎你来信询问,我们很乐意为你再做说明;若是你生活中有什么难处,也请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彼此记念代祷。

我们下次节目再见。愿神赐福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