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1. 留意比喻中的文化背景
主耶稣很懂得用当时社会上的生活习惯作为比喻题材,所以几乎每个例都有它的历史文化。举例如下:
1.1. 失钱的比喻(路15:8-10)
1.1.1. 比喻内容:一个有十块钱的妇女失落了一块,立刻点起灯,谨慎地打扫房子,找到了那块钱之后就请朋友邻居一起庆祝。为什么那个妇女会这么兴奋呢?这是和风俗文化有关的。
1.1.2. 历史文化:当时的巴勒斯坦妇女收取十块钱作为结婚礼物,这些钱和今天的结婚戒指一样具有感情价值,所以一个妇女会因为找回她所失去的一块钱而欢天喜。
主耶稣用的这个比喻,指出神同样珍惜每一个人,祂会因每一个失丧的人而伤心,也会因找到祂的一个儿女,并且把他带进祂的国而喜乐。
1.2. 浪子的比喻(路15:11-32)
1.2.1. 比喻内容:当小儿子回来后,父亲非常高兴,路15:22说“把戒指戴在指头上”。这句话和文化背景很有关系。
1.2.2. 在当时的文化中,戴着父亲的戒指代表着得到家产的承继权,父亲不但欢迎小儿子回家,还让他成为家族的承继人。了解了这个背景,就能想到神的慈爱是多么长阔高深了。

2. 注意上下文
找出在什么情况或环境下引发该比喻,从中掌握比喻的教训。举例如下:
2.1.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路10:30-35)
2.1.1. 好撒玛利亚人前设的问题是:谁是我的邻舍?所以比喻的目的,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2.1.2. 比喻的上文是10:25-29。有一个律法师来试探耶稣,在过程中问了一个问题:“谁是我的邻舍呢”。下文的36节的意思和上文是几乎一样的,耶稣说完了比喻后,问那个律法师“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从这里可知,这是解决提问的比喻,也是一个处境化的比喻。
2.2. 恶仆的比喻(太18:23-35)
2.2.1. 比喻内容:主人饶恕了恶仆一辈子也还不清的一千万银子,这个仆人却揪住欠他十块钱的同伴不放,还把他放在监里,这是很多弟兄姊妹都熟悉的比喻。
2.2.2. 比喻的目的:是为了教导饶恕的功课,主耶稣为何要说这个比喻?上文18:15-22是答案。
2.2.3. 当时主耶稣在教导门徒要用什么态度对待有过错的弟兄时,彼得就问耶稣,应该饶恕得罪自己的弟兄多少次,当主耶稣回答:“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然后立刻讲了这个比喻。

3. 找出原来的听众
比喻当时的听众是谁,能更有效地掌握比喻内容。举例如下:
3.1.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路10:30-35)
听众是门徒,是追随耶稣的人。
3.2. 恶仆的比喻(太18:23-35)
原来的听众主要是那个律法师,不过门徒也成为了听众之一,因为门徒是天天和主耶稣在一起的。
3.3. 耶稣在被人投诉的时候,会喜欢用比喻来为真理申辩(路7:36-50)
当法利赛人质疑耶稣为什么接受有罪的女人用香膏摸脚的时候,耶稣用比喻来回应,指出当债主免了别人的债时,欠债五十两银子的比五两的更加感谢他。
这个比喻的听众是称为西门的法利赛人,整个比喻是耶稣和西门的谈话,一问一答。(参路7:40)

4. 从经文中找出比喻的中心思想
比喻和叙事文体不同,解释比喻的时候,千万不要凭自己的想象,加入比喻中没有的元素,这样做不但是画蛇添足,还找不出中心思想是什么。
同样道理,如果要在比喻的每一个细节上,都找出象征的意义,就犯了释经原则“以大解小”的错误,超越了这个比喻所要表达的教训了。举例如下:
不义的管家(路16:1-13)
为什么主人知道管家不义,还夸奖他呢?主人夸奖这个不义的管家,是夸奖他的聪明,说他懂得为自己谋算,利用现在的机会来准备日后的出路。耶稣用这个比喻,并不是要我们效法管家的不义,只是要效法他的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