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员:李兰

Loading Player...

1. 以色列人写历史有笔法。历史记述的背后精义,往往不止限于情节发展或人物命运,却是神和他子民之间的互动,以色列人借着记录神和他子民之间的互动,带出神的信实、守约、慈爱圣洁的属性。

2. 旧约历史书有十二卷:书、士、得、撒上、撒下、王上、王下、代上、代下、拉、尼、斯。记述了以色列人从神治时代(书、士、得)、过渡到王国时代(撒上下、王上下、代上下)、到被掳回归时代(拉、尼、斯)。

3. 以色列的历史发展
书:以色列人踏入、攻占迦南地的经过,并后来各支派所分配而得的土地。
士:以色列人背叛神,结果受敌人欺压,他们呼求神,神就借士师来解救他们。
得:描写路得和拿俄米在异乡面对人生绝境彼此顾念,又因神的恩待保守,得了丰盛。
撒上:用对比的方式记述蒙神悦纳的信仰领袖和政治领袖当是怎样的。(对比的人物:以利和撒母耳;扫罗和大卫。)
撒下:大卫统治的功过。
王上:记大卫统治晚期到所罗门后王国分裂初期诸王历史。
王下:王国分裂中后期北以色列和南犹大诸王。
代上:大卫时以色列人的宗教生活,准备起圣殿。
代下:所罗门建殿,南北两国的宗教信仰面貌。
拉:所罗巴伯和以斯拉带领被掳到巴比伦的同胞回归并重建圣殿,以斯拉反对犹太人和外族人通婚。
尼:尼希米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城墙。
斯:以斯帖怎样蒙神使用恩待,和叔叔哈曼同去拯救民族。

4. 认识以色列人如何写历史
4.1. 读历史书,要留意基本资料和写作笔法。基本资料指某卷历史书的作者、写作时代、第一批读者、当时写作这卷书的目的,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经文,以及学习怎么解释应用相关教导。如果我们还能留意作者的笔法,例如篇幅章数比例、呈现的形式,就可以有更多的领受。
4.2. 例子:比较撒上下、王上下和代上下:虽然三卷书都讲历史,我们却从三卷书的不同呈现中看见七个不同:
第一、撒母耳记、列王纪的记述是传记式的,故事性强,而历代志却是统计式的,资料很多;
第二、撒母耳记、列王纪的记述是比较个人化的,讲的是个别君王的功过,而历代志的记述风格就比较官方,记的是整个统治体制的成败;
第三、撒母耳记、列王纪的记述是南国、北国都有提到的,而历代志就只集中多谈犹大国史。
第四、撒母耳记、列王纪的记述是以君王宝座为主题,谈到君王是不是正统,而历代志就以圣殿为主题,将焦点放在建殿的意义上。
第五、撒母耳记、列王纪的记述是以定国家的罪过为督责百姓回转向神的条件,而历代志上下就以振兴国民作为基本调子,激励人奋发回归主。
第六、撒母耳记、列王纪的记录事表的方法是像记者那样作记录记实性的材料,但历代志上下就像编者那样,不是巨细无遗地写,而是有选择地选取史材而记。
第七、撒母耳记、列王纪往往有强的政治性,但历代志上下就有很强的宗教感。这就突出作者的笔法重点──撒母耳记是作领袖须有的素质;列王记从南北诸王事迹带出历史教训(顺服神就昌盛、背逆神就衰亡;代上下要突出神对大卫家并所罗门王朝的拣选保守。(代上1章至代下9章是家谱。)

5. 解释应用历史书教导原则,从认识背景开始查考学习记叙文体,要问六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这些基本资料,如果再掌握圣经经文背景资料,像当时希伯来的历史、政治、文化、地理,宗教风俗,可以让我们更投入经文,知道怎么应用历史书教导的属灵原则。
5.1. 例子:王上1:9写亚多尼雅和所罗门争夺王位,亚多尼雅在隐罗结宣告作王,王上1:33记所罗门在基训被膏立主为王,亚多尼雅和随从之所以听见从基训传来的声音却看不见所罗门的加冕礼,是因为隐罗结和基训之间有俄腓勒山坡相隔。这地理资料帮我们更清楚当时处境,明白经文不矛盾。
5.2. 应用:从族长时期到定居迦南山地,以色列人经历了三方面的技术发展:一、机动性强的游击战术;二、用铁器开垦森林作耕地;三、承继了迦南人凿水池的技术。这些技术改变了以色列人的生活方式,过去他们习惯处于旷野,飘泊不定的生活炼就他们要仰望神、而且机警习性;入迦南后,相对的安定生活,反而让他们容易落入试探。有了对这背景的了解,应用时,就要记着今天我们如果生活条件太好太舒服,可千万小心别忘记神。
从士师时代到大卫王国,非利士人在迦南地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一直占据低原和沿海一带平原。这些非利士人由希腊的大陆和海岛,向东移居到叙利亚和迦南地,渐渐取代迦南人成为以色列民的最大威胁,他们也迫使原本一盘散沙的以色列人想起要团结起来,对抗外敌,并要求撒母耳膏一强人领袖作王来带领他们与外敌作战。这给我们的提醒,原来当人遇上危难,容易倾向因心慌而要抓住些看得见的保障,却忘记真正的保障是神。

6. 两个“不是”的提点
6.1. 不是每段经文都有清楚直接的属灵教训,有时要了解整件事,从整个时代看神的作为。
6.2. 历史书记的事,是已发生的事,不是应该发生的事。所以不是每件事都是好事或每个人都是好人。我们在当中看见真真实实的人和事,有好有坏,功过参半,就更了解人性和神的圣洁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