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上古唐代的君王帝尧统治着中国已经过了五十年了。有一天,他穿上了平民的服装,亲到民间察访,希望能确实知道自己的政绩究竟是好还是坏的。当他步行到了康衢的时候,那里恰巧有一位老人,吃饱了饭,优游闲暇地拿起一块泥土,一面敲着当作打拍子,一面唱着一支歌词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一首歌词的意思是:日出了,我便工作;日落了,我便休息。凿好了井,足够供给我喝;种好了田,足够供给我吃,帝王的恩惠,对于我有什么用处呢?

后人根据这故事,以“击壤而歌”形容丰衣足食,歌颂太平盛世的词语。

 

灵训: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的度日。(提前2:2)

活在“太平盛世”是否可遇不可求?到底它是属于历史,抑或属于未来的理想?展阅中华五千年史,从黄帝打蚩尤,到春秋战国,从三国争霸到五胡乱华,蒙古人的南侵,满州人的入主中原,到近代八国联军,以及抗日的八年血战,中国人在战乱的惊恐中,反复背诵礼运大同篇的美景,除了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昙花一现,苦难占去大半的历史篇幅。

看看犹太人的历史,也不比我们高明。从创世记的开端,兄弟相友杀,接着五王争战,连番不息的族长相争,从出埃及到列王纪,一部旧约历史,岂也不是一部战争史!因此,犹太人同样在受苦中,期待“大卫的救星”出现。希腊雅典的哲人柏拉图幻想的“理想国”,十六世纪英国思想家休姆所憧憬美丽的“乌托邦”以及陶渊明响往的“桃花源”都是梦境!惟有神应许的“新天新地”(启21:1)来临,才有“击壤而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