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本周金句:

“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太5:37)

背景:

1. 太5-7章,统称为“山上宝训”──耶稣在不同时期,教导门徒,应有的身分职责。5章主要教导了什么是真正的“福”,并提出新律法。

2. 5章中,耶稣常以对照的形式提出教训:“你们听见有话说……”、“只是我告诉你们……”。
犹太人一向听惯了从古时流传下来的教训,这些教训或出自长辈或出自文士、法利赛人,他们早已把这些教训奉为理所当然的真理,成为评判伦理道德的标准。
但耶稣重释旧律法,提出新律法,撕去了许多人自以为义的面具,推翻了其心中奉为金石的教训。其中“不可起誓”、“要爱仇敌”,被视为前所未有的最高道德标准。

3. 本章提出“五条新律法”:
a. 有关发怒(21-26节)
b. 有关奸淫(27-32节)
c. 有关起誓(33-37节)
d. 有关报复(38-42节)
e. 有关爱人(43-47节)

4. 太5:37是“新律法”的第三条,耶稣教训“不可起誓”、“不可说谎”,源于“十诫”的第三条。参考出20:7:“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5. 耶稣的阐释中也引用到以下旧约经文:
a. “不可指着我的名起假誓,亵渎你神的名。我是耶和华。”(利19:12)
b. “人若向耶和华许愿或起誓,要约束自己,就不可食言,必要按口中所出的一切话行。”(民30:2)
c. “你向耶和华-你的神许愿,偿还不可迟延;因为耶和华-你的神必定向你追讨,你不偿还就有罪。你若不许愿,倒无罪。你嘴里所出的,就是你口中应许甘心所献的,要照你向耶和华-你神所许的愿谨守遵行。”(申23:21-23)

思考:太5:37中,耶稣提出了什么样教训?你怎么理解这条教训?

经文解释:

1. “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原文直译:“是,是;不是,不是”。
话语的目的乃为表明事实。当话语与事实越相近时,话语就越简单。
耶稣教训信徒出口的话语应当认真、诚实、简明、坚定,不用多想多说,简单的说“是”或“不是”,就可以了。

2. “恶者”──原文可能是雄性,指“魔鬼”;或中性指“邪恶”。
如果我们的话语比事实多一点或少一点,就表示或多或少具有谎言的成份。
“是”以外的话是不诚实、没有信用的话,这样的话是出于说谎之人的父──魔鬼。
“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父的私欲你们偏要行。他从起初是杀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里没有真理。他说谎是出于自己;因他本来是说谎的,也是说谎之人的父。”(约8:44)

3. 话语代表人心,“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
我们的话语若不实在,说明心里动机不纯,不属良善──“是从恶里出来”的心思意念,是出于犯罪的本性。

4. 我们的话是否可信,也全在乎话语背后内心良善,品格是否端正。
“多言多语难免有过;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10:19)
“我的弟兄们……你们说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雅5:12)

思考:按照本节经文中耶稣的教导,我们应当如何说话?

总结与省思:

1. 这句经文是一个命令:
当必须说“是”的时候,就应该说“是”,此外别无其他的说法。

2. 结合“论起誓”整段(33-37节)来看,耶稣提醒信徒一个观念:
人的话语要真实诚信,不应该通过多言或少语,来伪装话语的真实性;也不要用“发誓”来确保口中话语的可靠性。

3. 钦定译本的记载说:“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从恶里出来的。”包含两个意思:
a. 如果一个人非要发誓不可,这种必要时从人内在的恶所造成的结果。倘若在人里面没有恶,就没有发誓的必要。换言之,有时候,人之所以必须发誓,正说明了他没有基督的人性的恶。
b. 人之所以必须在某种清醒之下“发誓”,乃是因为这是一个邪恶的世界。有诡诈的恶,才需要誓言的掩饰。在上帝的国度里,不需要发誓。有基督同在的完全让人,不会发誓。而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4. 比誓言更重要的是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品格”。
一个人本身是什么样的人,这个就是他的担保和证明。
“我写给你们的不是谎话,这是我在神面前说的。”(加1:20)──活在神同在的世界中的信徒,不该说谎话。
希腊教师与雄辩家苏格拉底:“人应当具有比发誓更令人信服的生活。”
人应该活出神的“道”,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言语的真实可靠。
而“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就是活出诚信的表现。

思考:生活中如何活出耶稣基督的话语,做一个言行合主之道、诚信可靠的人?

5. 重温耶稣的“是”与“不是”:
真正的义人不用发誓,他说话的真实与应许的实在,不必用誓言加以保证。
现实中,仍有许多时候需要“誓言”,发誓仍旧是一种需要,这说明了人的罪性,世界充满罪。

6. 经文提醒信徒的重要责任:
a. 靠赖神的大能,消除一切多言少语的虚情假意。
b. 学效基督,在行为中让人看到自己内在真实、良善。
c. 活出基督,改良罪的世界。

7. 耶稣为何这样教训?
纵观5章的“登山宝训”(直至7章),令人稀奇的是,耶稣屡次把犹太人早已熟识的事提醒他们──比如,犹太教师一向认为“说实话”是人生最崇高的责任。他们坚信:
a. “不能进到上帝面前的人有四种:嘲弄者、伪善者、谎言者、毁谤者”;
b. “改变自己许诺的人,与拜偶像者同样邪恶。”
重申律令,恰恰说明跟随者中,知道者众多,做到者极少;假冒伪善的人充斥着“信徒群体”。

8. 信徒的话语与生命
a. 不可在教会中说一种话,到了办公室、家里等地方就说另一种话了;不能在教会中使用一种行为标准,到了世界上就是另一套标准。
b. 信徒的生命不能分割成多个部分,某几部分将上帝包括在内,另几部分将上帝排除出去。
c. 上帝无所不知,祂听见每一句话。不能自欺欺人,“是非”混谈。每一样活动,每一句话语,都要让人见到上帝内住的踪迹。当追求达到完全,像天父一样。

思考:你觉得今天的信徒必旧约时代信徒更多了什么责任?你当如何担起基督托付的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