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员:陶丽敏

Loading Player...

1. 先知第一个问题(1:1-4)
“先知”这个称谓很少出现在一卷书的起头(见:该1:1;亚1:1),因此有人说哈巴谷是个职业先知,就是在圣殿或宫廷靠先知服事维生的人。
第1节的“默示”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负担”,原意为“举起”。将负担举起来,即将神给予的信息,向当代传出来。另一个意思是“异象”,原意为“看见”,先知有先见之明,看见神给予他的启示,成为当代需要的信息。异象不仅是奇特的景象,也是属灵的视野,能看见神的心意。所以第一节直译出来就是:“先知哈巴谷的默示(负担),就是他所看见的异象(所得的默示)。”
本章以哀求诗或控诉诗的形式写成,第2节中所言:“要到几时呢?”是哀歌诗篇的引言。“应允”采用希伯来文未完成式(imperfect),指继续的动作。可以直译为:“我曾急切地呼求你,你一直不应允……”这样就将先知紧张的心情表达出来。
第3节说神亲自看见罪孽,还促使我看见罪孽,“毁灭”也指压迫、欺压;奸恶或强暴在哈巴谷书中经常出现(1:2,1:3,1:9,1:13,2:8,2:17)。“又起了”也是未完成式,指不断发生争端的事。第4节讲律法本应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但持续的不公导致律法放松,令它不能再发挥功用。结果社会就缺乏公理,甚至是公理颠倒。“放松”原意为”冻结”、“衰微”,即完全呈瘫痪的现象。然后就是以色列中的义人被恶人虐待,恶人的身分是本书中争论的题目之一。这里显然与1:13的恶人不同,是指以色列人中不敬虔、无法无天的百姓。不义不仅未受制止,义人的力量反而受到挫折。
在先知和我们对神的认识中,神是公平、公义的,祂万不以有罪为无罪,祂会罚恶赏善。不过事实不是这样,现实和我们的切身经历根本不相符,不禁叫我们怀疑神是否愿意拯救我们?是否有能力拯救我们?在先知的苦苦哀求之下,神仍旧保持缄默,这令先知感到迷惘。

2. 神第一次回答(1:5-11)
第5节耶和华以第一人称回应。神以审判的默示回应哀歌的诉求。神提醒以色列民族、属神的子民。他们必须有眼光,看清国际的情势,明白神在历史中的作为。
第6-11节形容迦勒底人的特性,他们残忍暴躁、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甚至自以为是神。第7节“判断和势力都任意发出”是他们以自己为法律,心里充满了骄傲。
迦勒底人的马兵当时是最驰名的。第8节形容他们的马兵,从速度看,十分敏捷。从凶暴看,比晚上的豺狼更猛。他们从远方疾驰而来,好像鹰鸟突袭飞扑一样,真是迅雷不及掩耳。
第9节“定住脸面向前”在新英语译本(New English Bible)意译为“许多脸面好似洋海波涛滚滚”。主要指他们如风一般的急速。以被掳的人之多喻为尘沙。
第10-11节讲迦勒底人嘲笑其他国家的首领,也嘲笑他们的保障;“保障”为“坚城”,他们攻击城墙,将它们毁坏。攻取之后,马兵就能继续行进,像风一样猛然扫过。
神的回应,令哈巴谷万分惊奇,因为祂说接着而来的是更加的强暴,就是以牙还牙的报复,与罪孽相称的刑罚。这是耶和华首次的答复,不仅没有解释与理论,也没有安慰与保证。祂却要先知面对严峻的现实,接受不可避免的事。情况好似每况愈下,罪恶会变本加厉,更坏的甚至最差的还在前面,将要发生。
有时候,那些行恶者在耀武扬威,他们以为自己的能力有这样巨大的功效。其实神若不允许,他们是无能为力的。神不过利用他们的武力,来管教属祂的子民,审判必须从神的家起首。但是行恶者只知道迷信武力,沉醉于短暂的风光,不晓得惧怕公义的神,他们最终也是自取灭亡。

3. 先知第二个问题(1:12-17)
哈巴谷听见了耶和华的回应,又发出了另一首哀歌。在12-13节上,他以神圣洁且公义的属性开始,然后在13下-17节根据神的属性来质问神刑罚的方式。
12节对神的称谓:“耶和华”是神跟以色列人立约的名字,表明祂介入以色列人的历史当中。先知称这伟大的一位为“我的神”,显示祂与人有亲密的关系。以色列人确信耶和华是亘古永存的神,祂是一位拥有实在能力的真神,不像11节所讲,迦勒底人所“拜”的,是将自己的力量神化后想象出来的神。
因为耶和华是永活的主,永在的神,所以属祂的子民必不会被灭绝,先知和他所代表的以色列人必不致死,不然神与以色列人的约就会被破坏。
耶和华被称为盘石,因为祂坚定不移,永不改变。祂兴起迦勒底人是有目的的,那就是要刑罚人、惩治人。先知宣告说︰神以创造的能力兴起、使用那些不承认祂是神的国家,为要惩治人。这就回应了哈巴谷在1:4的哀歌,这哀歌是为着公理显然不彰而发出的。事实上,公理和救赎性的管教是由神自己选定的,不管神选用哪个工具来达到这些目的。
在13节作者继续细述神的纯洁,祂与罪和邪恶全然分别开来。以色列人洁净的律法是要在礼仪上洁净自己,脱离因与不洁之物接触而有的玷污,不过最终目标是追求内心的洁净,脱离罪恶。这是必须的,因为神全然恨恶邪恶,经文特别用隐喻手法提及祂的眼目,这眼目不喜爱邪僻与奸恶。动词“看”还包括“宽容”的意思,神不会宽容奸恶。“奸恶”回应了第3节第一首哀歌的内容。
耶和华拣选迦勒底人作为刑罚的器皿,先知对圣洁之神的信仰,因此受到挑战。这使哈巴谷再次问“为何”。神为何这样的缄默,看着不理,不垂听人的祷告?这是神的冷漠,漠不关心?还是神的忍耐,容忍?
13节“行诡诈的”就是那位破坏与神或与人之间关系的。他在此与恶人平行,他们如贪婪的动物般吞灭犹大国;犹大国虽然得罪神,却仍然比神用来刑罚他们的那些人更公义。“恶人”一词已经从以色列不忠的人转到迦勒底人身上。
14节把侵略者描写为渔夫。人们,包括犹太人在内,好似海中的鱼和低等的爬物,没有防御与抗拒的力量,没有管辖,毫无保护,轻易地被网住,供宰杀与肉食。15节可能指将战败的俘虏从他们的环境、土生土长的地方带走,迁移或移居到一个陌生的地区,这种习俗在亚述人和巴比伦人中是很常见的。
15-16节描写迦勒底人的骄傲使他们沾沾自喜。他们将代表着武力与战争的网神化,因为迦勒底人迷信武力,以为罪恶是可行的。句子所用的两个动词“献祭、烧香”,通常都是用来描写对虚假偶像的敬拜。哈巴谷只藉选用的字汇,就把迦勒底人的行为定了罪。迦勒底人把肥美的分和富裕的食物归因于这些网即武力,而不是耶和华。
1:13的质问在17节扼要地重述︰迦勒底这个国家或她的国王仍要继续倒空网罗,仍要因压迫他人而繁荣。她继续要作的,就是毫无怜悯的、全不顾惜的屠杀。

4. 第1章的启示
4.1. 先知的困惑
神的性情与现实的情况不符合:神的公义是刑罚罪恶的,神的圣洁是不容污秽的,所以神必施行报应。但是哈巴谷不明白,神为什么不做一些事来矫正不公!
我们知道:恶人的兴盛虽是神所容许,却不是神的心意,神厌恶罪恶。但是公义的实施有一定的步骤。审判要先从神的家开始,外邦人是神责打以色列人的杖,以后的日子,外邦的罪人必遭除灭。神的性情是不会改变的,而神施行审判的日子不是由人决定,全属神的主权,我们要学习顺服等候。
4.2. 信心的等候
在等候的过程中,先知虽然感到困惑,现实也似乎看不到一点出路。但是先知给我们作了一个榜样,他在迷惘中,还是对耶和华作出祷告,呼求祂的帮助(2、12节),他的信心没有失去,他愿意把自己的怀疑向神表达,等候蒙恩的时候,因为他深信神必垂听他的呼求,达成祂的承诺。
亲爱的朋友,在你怀疑的时候,你是逃避远离神,还是来到神的面前,诚实的求告祂,等候祂的回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