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小先知书
“先知”指的是神的代言人。这些传神话语的使者,奉神的命令,向以色列和犹太人并他们的领袖传达神的心意。先知书就记述了他们的教训。他们的信息多半与审判罪行、呼召人归向神、宣告弥赛亚来临为主。先知书中大部分都以被掳前、面临亡国威胁的时代为背景,只有小部分以被掳后(以西结书、但以理书)和回归后(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为背景。按篇幅长短又分为五卷大先知书和十二卷小先知书。
小先知书有:何西阿书(何)、约珥书(珥)、阿摩司书(摩)、俄巴底亚书(俄)、约拿书(拿)、弥迦书(弥)、那鸿书(鸿)、哈巴谷书(哈)、西番雅书(番)、哈该书(该)、撒迦利亚书(亚)和玛拉基书(玛)。
《真道分解》经卷讲解:何西阿书
何西阿是主前8世纪四大先知之一,同时代有先知阿摩司、以赛亚和弥迦。当先知阿摩司北上责备耶罗波安统治的北国以色列虔诚虚假、道德败坏之后十多年,耶和华又呼召了一个北国的人作先知,向北国以色列发预言,宣告神的审判,他就是何西阿了。
何西阿书的信息,约在主前754年-714年期间宣讲,而把信息编辑成书的日子,大概也是在这段时间的末期。何西阿书的主题是:神以温柔的爱,给硬心、不忠贞的以色列最后一个机会。
《真道分解》经卷讲解:约珥书
约珥书是旧约圣经中的一卷,作者是约珥。
约珥,意为“耶和华是神”。其父名为“昆土珥”意思是“相信神”。从其父子名字可知他们是敬畏神虔诚的家庭。
本书的大意乃约珥先知借着当时全国性的蝗灾,预言敌军将要入侵蹂躏全地,且进一步预言主的日子临近,必有空前大灾难,使敌军远退,恢复繁荣,并应许末后必有主灵浇灌,被掳百姓要归回,以色列必复兴。
本书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珥1:1-2:17,是先知发出的宣告。他首先以激昂的语调描述可怕的蝗灾和旱灾,再以恳切的声音呼吁百姓回转悔改。第二部分:神亲自的宣告。他慈爱的柔声安慰,并应许百姓必得多重的恩福,也论及神子民至终必光荣得胜,仇敌必遭到败落。
《真道分解》经卷讲解:阿摩司书
小先知书阿摩司书的作者是阿摩司。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担负重担的人。阿摩司原是一名身份卑微的牧人和种桑树的农民(摩1:1,7:14),他生长于犹大国的提哥亚,被神呼召,在主前765-750年作先知,在北国以色列的伯特利和首都撒玛利亚事奉,向外邦国家宣布神的审判,斥责北国政治和宗教领袖。
阿摩司生活年间,时值南(乌西雅当位)北(耶罗波安)两国最鼎盛时期:北国领袖耶罗波安夺回亚兰所占土地,赶出摩押人和亚扪人,掌握商业要道,发展自由贸易,经济越加富裕。可是,这时社会上出现贫富悬殊的现象,富人为求得利,剥削欺压穷人;司法政制上贪污腐化;宗教方面,百姓也失去信仰真义,他们的生活腐败,违背律法,不公不义的事屡见不鲜,圣职人员对这样的情况不予指责,甚至为了个人好处,还不许别人指责他们。他们认为:神既然与他们立了约,他们就会自动成为选民,在万民中享特殊地位,神也不会断绝他们与他选民的关系。
可是,神是公义的,不论是外邦还是选民,神都会审判。当阿摩司受命来到北国的时候,他就抨击上层社会那种奢糜、追求个人享乐、不理民间死活的歪风。在宗教方面,他严厉地斥责以色列民的虚伪。虽然他们用肥畜献祭,庆祝节日,但是他们一边献祭,就一边抬举自己手所造的偶像。他们敬拜神的时候,徒有外表,并没有敬畏的心,所以先知告诉百姓,神厌恶这些没有公平和公义的人所献的祭。如果他们不快快地悔改,离弃偶像,离开罪恶,他们一定会受到神严厉的惩罚,成为被掳之民。除了以色列民,阿摩司也警告以色列周围的邻邦,比方说大马色、迦萨、推罗、以东、亚扪、摩押,以及犹大。因着这些国家的罪,神也要大大地惩罚他们。
摩5:24:“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不单是这卷书的中心钥节,也是神给今天每个国家的话。
《真道分解》经卷讲解:俄巴底亚书
作者俄巴底亚是南国犹大的先知。他的名字可以解释为“耶和华的仆人”,正好象征着他的职事。俄巴底亚的确是神的仆人,承担着宣讲神讯息的工作。
俄巴底亚书究竟是什么时候写成的呢?这里有不同的理解,有一种说法是南国即将被掳的时候,大概是在主前6世纪的时候,也就是耶利米先知服事的时期。当时,犹大正值风雨飘摇的日子,与犹大有血缘关系的以东人趁火打劫,侵略犹大防卫空虚的南地,抢夺土地,扩张自己的疆界,这种不顾道义、落井下石的处事手法,引起了神的愤怒。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俄巴底亚书是在南国被掳之前写成的,因为俄巴底亚书10-14节提到了南国遭难的日子,以东人却袖手旁观。以东本来臣服于南国,但是到了犹大约兰王的时候,南国饱受外敌欺凌,以东趁机毁弃盟约,背叛南国自立。有人认为这种背约行为是神所不喜悦的,所以神要先知发出预言,警告以东。这种理论和俄巴底亚书其他经文并不相合,所以不大成立。
大纲:
虽然这卷书只有1章,但是可以分为四大部分来探讨:
1. 第1节上半部分,是全书的标题。
2. 第1节下半部分,是一般的宣判。
3. 第2-16节,是具体的宣判。
4. 第17-21节,是复兴雅各家的应许的讯息。
我们阅读俄巴底亚书的时候,要注意这卷书的体裁并不是散文,而是诗歌,而且是接近一篇哀歌,所以阅读的时候,要特别留心它的修辞手法,注意字词的喻意。
《真道分解》经卷讲解:约拿书
在旧约书卷的传统排列里,约拿书是小先知书的第五卷。这一卷书的体裁是属于记叙文体,可以说是一个故事,而不像其他先知书一般,是一连串的先知预言。这一卷书记述约拿违背神的命令,不往神指示的地方去传道的经历。
《真道分解》经卷讲解:弥迦书
弥迦书因先知弥迦而得名,弥迦这名字也可译作“米该亚”,意义是“谁像耶和华”。先知的家乡是摩利沙,在耶路撒冷西南方30-40公里。
弥迦在主前8世纪后半期,犹大王约坦、亚哈斯、希西家作王期间发出预言。
乌西雅王驾崩,是犹大国发展的分水岭。其子约坦作王期间,亚述人越加强大。亚兰和以色列都曾试图逼犹大联盟抵抗亚述。而从亚哈斯到希西家即位早期,犹大国还是透过每年纳贡来换取暂时的安宁。我们从耶26:18知道,是弥迦的事奉激励了希西家王领导犹大国作出重大改革。(王下18-20章)
虽然希西家推行了宗教上的改革,但也无助于更新社会。犹大举国对神的敬拜徒具仪式,又渗入外邦宗教文化。经济上,犹大农村社会急速都市化,富裕的投资者公然违抗摩西律法,收购小家庭的耕地,发展成庞大的佃户租种土地,严重打击穷人生计。本身出自农村社会的弥迦,就挺身捍卫受压迫的穷人,斥责那些自私自利的掠夺者。
与弥迦差不多同一时代宣讲的先知还有犹大国的以赛亚,在北国则有较早期的阿摩司和何西阿,那时代可说是充满了先知信息的时代,可惜无论是犹大还是以色列,都没有人理会神借先知所传递的信息,审判仍然临到神的选民当中。
《真道分解》经卷讲解:那鸿书
那鸿书是十二小先知书之一,记载了外邦尼尼微陷落的预言。这一卷书显示了神通过审判外邦来拯救以色列民族,彰显他的公义。
那鸿书的作者是那鸿。“那鸿”的原意为“同情”或“安慰”。可能以色列民受亚述的危害太久了,所以他们需要安慰的信息。那鸿是一个热切的爱国者,当他看到自己的同胞长期在外敌的压迫下受苦时,他感到无限的愤慨。他有十分敏感的观察力,大自然的一切景象,在他的笔下都成为了神公义的彰显。
全卷三章,基本上可分为:第一章,论神审判施报的原则,宣告尼尼微终必被毁,犹大终必蒙保守;第二章,是尼尼微受审判的描述;第三章,交代尼尼微该受审判的原因及其结局。
《真道分解》经卷讲解:哈巴谷书
圣经关于哈巴谷的记载,几乎比其他任何先知都少,甚至连他的父亲、支派或家乡都未提及。
哈巴谷的生平,除了哈1:1,3:1外,其他经卷未有记载。哈巴谷这个名字希伯来文的动词字根(habak),原意为“拥抱”或“热切的怀抱”,有亲切与亲密的意味。
第3章的祷文使用了几个音乐标记(哈3:1、3、9、13、19),是与利未人有关的礼仪(拉3:10;尼12:27),有人因此猜测他是在圣殿里担任音乐方面事奉的利未人,不过还没有证据证明有这种职务存在。
哈巴谷爱神,但他胆敢与神进行对话,面对面质疑神,质询神的作为是否公义。哈巴谷又当面呼吁神解释,他的作为为什么看来不符合圣约的要求。哈巴谷正是这样一个少有人敢为的先知。
哈巴谷书的主要目的,是宣告敬虔的人应该以什么态度来面对世上的罪恶。它又谈论到审判罪恶的神,他公义的本质。
本书的教训,用一个很特别的方式表达。先知用一连串的疑问,询问神在历史之中的作为。这些疑问所反映的,也许是先知本人的挣扎,也许是当时人所关心的问题。
《真道分解》经卷讲解:西番雅书
西番雅的意思,是“神藏匿”。西番雅书以相当精简锐利的笔触来宣告耶和华的日子将如何临近,到时不管是犹大人还是列国,不管是人类还是万物,都要受到审判。神子民惟一的指望,就是悔改寻求神。只有对神谦卑忠心的人,才能在审判中存活并在其后享受到神赐下的安乐。虽然西番雅书起头的内容很是绝望,充满了毁灭性的信息,但是在西番雅书的结束时,我们从诗歌化的文句中,感受到盼望和力量,也窥见了千禧年国度的来临。
《真道分解》经卷讲解:哈该书
“哈该”这个名字是“节庆”的意思。他的晓谕主要是在六月初一的新月节和七月中的住棚节宣讲的。
哈该书的主题信息非常清晰:先知奉耶和华神的权柄,劝勉被掳回归的人要完成重建圣殿的工作,并重申应许的神最终要复兴大卫的苗裔,赐福他的子民。
该1:7-8,2:7-9是哈该书的钥节。
《真道分解》经卷讲解:撒迦利亚书
撒迦利亚这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纪念”。
主前586年,南国灭亡,百姓被掳;主前539年,巴比伦被古列征服,波斯建立;主前538年,回故土建殿(见以斯拉记3章);主前520年,哈该书讲到激励百姓建圣殿,这里撒迦利亚书也宣告鼓励百姓的信息,让他们起来迎战困难,经历从神而来的复兴。
此卷的分段:1-6章是异象,谈鼓励安慰气馁失丧的人;7-14章是预言,谈将来救世主、弥赛亚的异象。
《真道分解》经卷讲解:玛拉基书
先知玛拉基的名字,有“我的使者”的意思。玛拉基书写于尼希米和以斯拉的时代。
被掳归回的馀民受哈该和撒迦利亚两位先知激励,在所罗巴伯的领导下,在主前516年完成了重建圣殿的工作。主前458年,祭司以斯拉和几千个犹太人又归回,犹太社团越加强大。当时以斯拉恢复圣殿中的崇拜、教导百姓遵行摩西律法,都受到波斯王亚达薛西一世的允许。13年后,亚达薛西又允许尼希米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城墙。尼希米任省长时曾励行改革──帮助贫穷人、吩咐百姓不与异族通婚,着他们守安息日,忠心奉行什一奉献和祭礼。
但是当主前433年,尼希米回去书珊侍奉波斯王,不在耶路撒冷城时,犹太百姓却陷入罪恶。没多久,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发现祭司亵渎圣职、百姓与异族通婚、穷人受欺压、没人为圣殿捐献, 玛拉基就在这时蒙召,去指责这些恶行,呼吁百姓回转归向神。
玛拉基书中,很强调约的观念。此外,书中也经常出现神与人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