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员:李重恩

Loading Player...

第3章是一首很复杂的字母诗。整章共有66节,就是希伯来文字母22个的三倍。诗的格式就是三节为一组,每组三节以同一个字母开首。就是说,1-3节每一节都以第一个字母开始,4-6节每一节都以第二个字母开始,如此类推。因为节数很多,我们会概括地解说经文的重点和解释难字的意义,希望研读时容易明白。

哀3章是整个书卷的中心,也是全书的高潮。作者用第一身表达他内心的痛苦和恳求神,也代表犹大国民一同向耶和华认罪悔改。第3章里的“我”就是作者自己;“我们”就是作者和犹大国民;“你”就是耶和华;“他”和“他们”就按着经文所表示的代表耶和华、犹大国和仇敌。

若我们以人称和内容来分段,可分成四个段落:1-24节作者用第一身流露他的哀恸和盼望,他描述神忿怒下所作的事情,向祂表达哀伤。但是,当他想起神的应许,心里就有盼望。25-39节作者流露神满有恩典的喜悦,凡寻求仰望祂的人必得福乐。不过,人若因自己犯罪受到惩罚,应当甘心。40-54节作者代表犹大国向耶和华认罪,和感到哀伤,诉说苦况。最后一段55-66节作者以第一身向神呼求,求神解救。

中心思想:全章的中心思想是第22-24节,它也是耶利米哀歌全书的盼望。

耶和华的怜悯从来没有断绝。“怜悯”基本的意义是忠实或专一,特别是指神对祂与以色列人之间的约的态度。神是信实、亘古不变、守约施慈爱的。祂怜悯祂的选民,使犹大人不致灭亡,有机会重新开始,只要他们再一次认定神,未来就有盼望。

1-24节:作者成为犹大国受苦人的代表,他用第一身向神表达他的感受和仰望。1-21节他郁郁不欢不得解脱。头三节,作者的内心十分痛苦,这完全是因为神在忿怒下带领犹大国。“杖”是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一直拿着的,代表耶和华的引领,但现在神用“忿怒的杖”使他受苦;大卫在诗23篇享受神“引导”他走义路,但现在神“引导”他“行在黑暗中”。当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神伸手“攻击”敌人,在诗23篇,大卫面对仇敌时,神为他摆设筵席。但是,现在耶和华不停地“反手攻击”他。

这3节概括描写神的忿怒。然后4-16节作者用一连串比喻仔细描述犹大国的苦难,他们内心实在十分恐惧,甚至绝望。犹大国所受的苦难包括六方面:

1. 4节:心灵和身体受损──“皮肉枯干”、“折断骨头”。
2. 5-6节:自由与光明受阻──被“围困”、“住在幽暗处”。
3. 7-9节:自由活动和祷告受制──“不能出去”、“沉重”、“挡住我的道”、“使我的路弯曲”。“用篱笆围住”是亚述一种流行的刑罚,用篱笆将犯人囚禁在挤逼的空间,使他们很快死去;用“铜炼”锁住,沈重得不能将祷告送到神面前;用“凿过的石头”阻挡他们,使他们的道路不顺。
4. 10-13节:受耶和华的攻击,损伤严重:神好像猛兽和猎人,主动攻击他们。
5. 14节:成为无情笑话的对象:被“列国讥笑”和“嘲讽”。
6. 15-16节:得来深沈的忧伤与痛苦的结局:吃“苦楚”和“茵蔯”,“茵蔯”是一种味苦的植物;用“沙石”使牙齿破碎受伤。

17-18节总结了犹大国的哀伤:没有“平安”、没有“福乐”、没有“力量”和没有“盼望”。

然后,19-21节就是一个转捩点,带出22-24节犹大国的盼望,这也是第三章的中心思想。第20节说作者思想往事,就会忧闷消沈。但下一节,第21节,当他想起第22-24节神是亘古不变的、祂伟大的慈爱、怜悯和信实时,“心里就有指望”。所以,纵然现在他们仍然在痛苦中,仍要“仰望祂”。

25-39节:第二段──第25-39节。作者开始引领他们一同思想神美好的救恩和教导,并指出他们要反省自己。作者描述这段很有层次。

第25-27节作者表达三个“好”。
1. 神是施恩的主;
2. 那些寻求、仰望神,等候祂救恩的人是美好的;
3. 那些“幼年负轭”的,就是在年青时已开始承担责任、接受管教、学习顺服的人,他们是美好的。

然后,在第28-30节,作者提醒他们要学习持守痛苦。“当口贴尘埃”,表示沈默和顺服,和“当由人打他的腮颊”,愿意接受凌辱。这些都是绝对降服的态度。

第31-33节作者鼓励他们在苦难中不用失望,因为神是“慈爱”的,祂“永远不丢弃人”,愿意“发怜悯”。

最后,第34-39节,作者提醒他们应当省察自己所作的。其实神知道一切,祂知道人有没有作恶,有没有欺压“被囚”、“屈枉”正直、“颠倒是非”。神有绝对的权利不管人犯罪的结果,容让他们受苦。他也绝对有能力去阻止苦难,赐下福乐。作者指示他们应当反省自己是否犯错,适当地承担责任,正如经文所说“活人因自己的罪受罚,为何发怨言呢?”

弟兄姊妹,我们要小心理解这数节经文的意思。神会赐福,也会降祸,信实的神不会无缘无故的降祸予人,使他们受苦。所以,当我们面对苦难时,应该认真思想祸患的起因是否因为自己得罪神,行不公义。如果真是自己的问题,就应当甘心承担责任,不应将责任推在神身上,认为神无故降祸,因此埋怨神。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

40-54节:反省以后,作者在40-54节引领犹大国民一同向耶和华祷告,承认他们所犯的罪和表达所受的痛苦。

40-47节作者用“我们”作主体,由他带领全犹大国民一同“诚心向天上的神举手祷告”。这是“我们”和“你”之间的关系,就是犹大国向耶和华的祷告。犹大国承认自己犯了罪,悖逆神,所以得到惩罚。他们悖逆神,神“不赦免”他们的罪,也不听他们的祷告,降祸使他们受苦,藉列国的侵略使他们被“追赶”,被“杀戮”。犹大国所遭遇的,只是“恐惧”和陷阱,“残害和毁灭”。

作者在48-54节表达他的感受。他流泪不停,“总不止息”,等候耶和华垂顾他的哀伤,和留意犹大国所受的痛苦。他内心哀伤,痛苦得几乎绝望,向神发出“我命断绝了!”的呼叫。

55-66节:在作者和犹大国内心近乎绝望时,在55-66节,作者再以第一身,代表犹大国向耶和华呼求,求主解救。

这祷告可分为三部分:感谢耶和华的救赎;提醒耶和华众仇敌所做的事;和求耶和华向仇敌施行报应三段。这祷告也结束本章。

55-58节:作者“从深牢中”求告神的名,他在近乎绝望、恐惧下向神祷告。首先他感谢神,因为神垂听他的祷告,“临近”他、安慰他、为他伸冤、救赎他。

然后,在59-63节,他向神陈诉他的苦,包括“仇恨”、“谋害”、“辱骂”、“攻击”的“话”和“计谋”。神已经知道这些事,已经看见了,所以他求神为他伸冤。

最后,在64-66节,作者求神将报应、咒诅和怒气临到这些仇敌,除灭他们。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疑惑:“既然神是慈爱的,那为什么我们要咒诅别人?这是否合神心意呢?”其实,作者是求神彰显公义,将审判的主权交给祂,求祂亲自监察事情,按着神公义的标准,对仇敌所作的恶事,包括他们亵渎神、残暴待人、不公义的行为等进行审判和裁决。

作者和犹大国深受痛苦。所以,他表达内心的痛恨,也“求神按着他们手所作的,报应他们”。列国所作的事情就是55-58节的内容,列国比犹大国更坏。其中巴比伦更是一个残忍,到处掠夺的野蛮国家,攻陷耶路撒冷,用了很多很残暴的手段。作者恳求神彰显公义,“施行报应”、“咒诅临到他们”、“发怒追赶他们”、“除灭他们”。

思想:弟兄姊妹,面对困难,甚至苦难,人如何面对?苦难可能是外在的:身体上的、经济上的、工作上的;也可能是内心的:信仰上的、情感上的。

作者很有系统地面对苦难,帮助他的内心找出路,挣扎得到圆满的解决。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我们也可以效法作者所做的四个步骤:
1. 表达感受;
2. 转念;
3. 诠释困境;
4. 呼求。

第一,表达感受。我们在第1章跟第2章已经讨论,相信我们已经明白,我们可以在爱我们的神面前倾心吐意。

第二,转念。“转念”对我们每一位基督徒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改变我们的眼光,从看苦难,转到看神。如果我们看环境,会感到无力,因为人不能掌握未来,就是下一分钟所发生的事情,我们都不能保证它一定跟内心所想的一样。我们只能定好目标,努力眼前,“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所以,我们不是盼望环境美好就心安,乃是注目看着那一位看不见守约施慈受的神。因为祂是全知、全能、全爱的神,祂很清楚我们的需要,愿意给我们丰盛生命。怎样可以注目仰望祂?就靠我们数算神的恩典和作为。记着神在我们、在弟兄姊妹身上、在历史中的恩典,才能有信心仰望祂。

第三,诠释困境。我们要认真思想引起困难的原因。每一个困难的起因各有不同,也可能有多个原因。这可能是我们犯错的结果;也可能是我们的缺点和性格上弱点,所以处理不当;它也可能是我们身处的群体、社会的问题,我们需要一同承担。甚至这可能是因为神给我们特别的呼召,现在熬炼我们,让我们可以成长,更好被祂使用。

所以,我们要了解原因,对症下药。若未能确定,就仍然有等候的心,继续努力面对困难。神知道我们的需要,祂会在适当时候表明祂的心意。祂还没有表明时,祂仍会一直引领我们,帮助我们。
第四,呼求。我们要呼求神的帮助。我们呼求不是为了逃避苦难,或满足自己的需要,乃是为了神能彰显祂美好的属性,让事情有神的慈爱、公义和信实在其中。这正如太6:33:“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我们只管求神显明祂的心意、彰显神的荣耀,祂应许会给我们所需要的,我们不用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