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员:叶明道

Loading Player...

 

1. 向耶路撒冷教会报告(11:1-18)
耶路撒冷的犹太基督徒十分关注哥尼流信主此事,当彼得回到耶路撒冷之后,犹太背景的信徒迫不及待地和他争辩,质问他为什么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并且和他们一同吃饭。“未受割礼”实际上是指外邦人。按照旧约记载,割礼是神和亚伯拉罕、以及和他的子孙立约的记号,后来逐渐成为了以色列民族的印记。由于当时的教会整体上仍然非常犹太化,所以新加入教会的外邦人,如何融入当时主流的犹太裔教会成为重要课题。犹太基督徒和外邦基督徒之间明显地存着两种分歧,第一种是生活上的分歧;第二种是信仰上的分歧。
外邦人虽然信了主,但是没有受割礼,所以在犹太背景的信徒眼中,他们仍然是污秽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外邦信徒愿意接受割礼,又遵守犹太人的饮食条例,他们就会被接纳了。外邦人是否需要接受割礼的问题,一直等到召开耶路撒冷会议时,才得到圆满的解决(参15章)。
彼得面对着信徒的质问,表现得非常冷静,“挨次”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叙述出来,不过,他的报告更加有六位和他一起去的犹太背景信徒作见证。另外,11:13-14这里也补充了哥尼流的一些资料。原来,天使已经告诉哥尼流,他可以透过什么途径知道“得救”的方法(参11:14)。
彼得这番话带出一项事实:外邦人所经历的与当初五旬节圣灵降在犹太信徒身上的时候一样!另外,彼得更从外邦人的经历中,见证了徒1:5的经文:第一,外邦人受圣灵,就等于是受了圣灵的洗,因为它和五旬节的经历相同;第二,如果外邦人已经受了圣灵的洗,他们理所当然可以接受水礼。如果有人拦阻这事,就等于是拦阻圣灵的工作。
彼得的辩词大有说服力,耶路撒冷信徒听完彼得报告后的反应:不但原先批评他的人无话可说,众人更加赞美神,说:“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
哥尼流信主这事意味着,耶路撒冷教会向前迈了一大步,朝着1:8的使命“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神的见证”。从这个角度来看,哥尼流的信主是使徒行传的第一个分水岭,神使用哥尼流事件,令彼得和初期教会明白,神已经悦纳外邦人悔改归信基督,他们并不需要履行犹太社会的习俗。

2. 安提阿教会的外邦人事工(11:19-30)
安提阿位于耶路撒冷北面大约480公里,大约有50万居民,其中大部分是犹太人,在公元一世纪时,已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三大城市。由于安提阿和耶路撒冷的距离较远,所以在司提反殉道之后,安提阿成为了信徒躲避逼迫的好地方。从初期教会的发展来看,安提阿教会确实是孕育外邦基督徒的摇篮,是将福音推展至外邦的最佳基地。
路加对安提阿教会的成立只是作了简单的记载,因为他的焦点是安提阿的外邦人归主后所带来的兴旺局面。安提阿教会是第一个外邦教会,随着愈来愈多的希腊人悔改归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以外邦人为主的基督徒群体。
安提阿教会的信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犹太裔的基督徒,他们本着保守的信念,只在犹太人中间分享福音;第二类可能混合了犹太人和外邦人,包括了来自居比路和古利奈的信徒,这两个地方的信徒打开了福音大门,首先向希腊人传福音(参11:21)。
安提阿所发生的事很快传到耶路撒冷教会,因为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两个城之间的交通相当紧密。经过哥尼流信主事件后,耶路撒冷教会着意发展外邦人的福音事工,于是差派巴拿巴作为代表,探访教会,坚固信徒。巴拿巴属于海名居住的犹太人,不过,耶路撒冷教会对他非常信任,在教会中,他是说希腊话和和希伯来话信徒之间的桥梁。
在福音事工的拓展上,巴拿巴深深感受到安提阿是发展潜力很大的一个地区,又看出在传道教导的事上需要更多人手帮忙,于是和保罗一起同工,在安提阿停留了一年,一边传福音,一边栽培信徒。这一番活动的结果,就是门徒第一次被称为“基督徒”,意思是“属于基督的人”或者“属于弥赛亚的人”。在最初的时候,“基督徒”这个称号是带着嘲笑意味的,很可能是安提阿的居民给信徒的绰号。
在巴勒斯坦,很多犹太信徒仍然视基督信仰是犹太教的一个派系,所以他们对这个名称可能会有所顾忌。但是在外邦人的社会里,他们承认耶稣为“基督”与承认耶稣为“主”是没有分别的。
初期教会有几个重要特点,其中一个就是先知的活动。当时有一位叫做亚迦布的先知预言天下将有大饥荒,他在徒21章再次出现,预言保罗将要被囚禁。“饥荒”是指粮食短缺,物价高涨,所以有钱的人仍然是有机会购买粮食的。这次饥荒的范围很大,一些对犹太人有好感的大财主或者国王,都愿意捐款赈灾。安提阿教会位于比较富裕的城市,犹大地比较贫穷,所以大饥荒的预言激励了安提阿信徒送捐献给耶路撒冷教会。
耶路撒冷是教会发展的根基,他们接受外邦教会的捐献有重要象征意义。一方面表现出外邦教会和犹太教会手足相顾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清晰地展示了福音工作在外邦人中间的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