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员:叶明道

Loading Player...

 

1. 彼得的讲道(2:14-36)
当时不同地方的犹太人聚集在一起,让彼得有机会讲述圣灵降临的重大意义。彼得的讲章一开始就引用旧约圣经,指出圣灵浇灌的预言应验了;他在结束的时候,再次引用同一件。在两次引用之间,彼得则深入地探讨圣灵浇灌的关键之处,是把圣灵的降临追溯到耶稣,指出主耶稣是犹太人一直等候的弥赛亚。
彼得这篇讲章的主要对象是犹太人,包括归信犹太教的外邦人,他的讲道内容主要有以下四部分。
1.1. 彼得更正听众的误解(2:14-15)
彼得指出众门徒根本没有喝酒,此澄清有一定必要性,他强调圣灵降临的时候刚到巳初(即早上九点)。按照犹太人的传统,他们在五旬节的早上十点之前,仍然在禁食,门徒是不可能喝醉酒的。
1.2. 末日已经来到,人们必须悔改(2:16-21)
彼得引用了珥2:28-32,指出预言已经应验了。这个预言的主题,就是神要浇灌圣灵在所有人的身上,不再像旧约时代那样,只限于先知、君王和祭司。这个预言也启示了有关末世的景象,指出无论是在天上或者是在地上,神都要显出奇事和神迹,2:20-21强调在主耶稣再次来临的日子之前,凡是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这种求告必须包括信心和回应。
1.3. 耶稣的神性身分(2:22)
彼得强调耶稣的神性。彼得用“以色列人哪,请听我的话”再次提醒听众,他的话是向神的选民──以色列人说的。彼得说完这句话,便把注意力转移到耶稣身上,借着祂所施行的异能奇事,以及不同的神迹,证明耶稣所行的大能就是弥赛亚来临的征兆。当时,所有人都接纳神迹,所以彼得的宣称是相当有力的。
1.4. 耶稣从死里复活,是犹太人一直等待的弥赛亚(2:23-36)
耶稣的复活是大卫早就预言的,所以证实了耶稣就是犹太人一直等候的弥赛亚。2:23-24是一个对比,彼得斥责犹太人不但不承认耶稣是神,反而钉祂在十字架,把祂治死。但是神叫耶稣从死里复活了,因为神的计划是叫耶稣经过受苦而被高举,成为世人的救主。2:25-28引用自诗16:8-11,诗16篇是大卫的金诗,16:8-11更被视为是大卫预言弥赛亚的话。
引用完大卫的诗篇之后,彼得便开始解释。犹太人相信埋葬了就等于是肉体朽坏了,代表着下了阴间,因为大卫的坟墓是所有犹太人有目共睹的。如果大卫在诗16篇不是说他自己,必定就是在说预言了。有两个原素支持这种看法。第一,大卫本身具有先知的能力,而犹太人也默认某些诗篇有预言的含意。第二,大卫知道神信实的应许,他的后裔中必有一位坐在他的宝座上。所以彼得说,诗篇第十六篇的用意,是预言大卫的后裔弥赛亚的事情,这位弥赛亚不会被撇在阴间,而是要从死里复活。事实上,这些预言都应验在耶稣的身上了(参2:32-33)
主耶稣的复活不单单只是身体的复活,并且是升到天上与神同在,被高举在神的右边。主耶稣虽然已经在天上,祂却赐下圣灵,表示没有撇下属祂的人,圣灵的赐下也进一步证明了耶稣是弥赛亚。
彼得为了让他的听众确信耶稣是弥赛亚,引用了一节很关键的旧约经文,就是诗110:1。彼得刻意强调大卫并没有升到天上,大卫在诗110篇所谈论的,是关于弥赛亚的事情。2:36是彼得的结论,他强调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就是以色列一直等待的弥赛亚,神已经立耶稣为主、为基督了。

2. 群众的回应(2:37-41)
2:37-41是群众听完彼得这番讲道后的回应,经文形容“众人听见这话,觉得扎心”。“扎心”是指众人的心都碎了,带着后悔的心情站在那里,这不但反映出他们愿意相信耶稣,更看到他们对昔日拒绝耶稣而感到懊悔。接着他们问:“我们当怎样行?”意思是指一个犯了罪的人应该做些什么来弥补错失呢?
群众的提问使彼得有机会把方法教导他们;而彼得的回答也成为了传道人向听众呼召的标准模式。他提出两个条件,第一是要悔改;第二是奉主耶稣的名受洗。这两个条件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要受悔改的洗,使罪得到赦免。
悔改不但是指在思想和态度上的改变,也不单是懊悔的感觉,悔改是离开罪恶的生活形态,是人无法自己达成的,而是神所赐下来的,这是归向神、回应福音的第一步。彼得在回应中,更加把悔改和受洗连在一起,在某程度上是受了施洗约翰的影响,因为施洗约翰出来传道的时候说:“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所以受洗同时也是信靠耶稣的表达方式,因为受洗的人必须忠于耶稣,委身于耶稣,承认祂作生命的主。不过,基督的洗礼比施洗约翰多了一层的意思,就是有圣灵的内住。“罪得赦免”和“圣灵”是神所赐下的两项恩典,它们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圣灵成就内在的洁净,洗礼则是外在的表征。
在2:39,彼得更加指出,这两项恩典的应许不但是给犹太人的后裔,也是给远方的人,即包括了分散各地的犹太人,同时也包括了外邦人,主耶稣的福音是向全人类发出的。

3. 作者对彼得信息的总结(2:40-42)
2:40-42是作者路加对彼得信息的总结,彼得劝勉群众要脱离弯曲的世代。在旧约里,“弯曲的世代”是指以色列人在旷野背叛神;在新约里,则是用来形容拒绝耶稣的人。
彼得这次的讲道可以说是教会第一次的布道会,效果非同凡响,经文说“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
经文列举了初信主的人的四项活动,也是初期教会聚集的四种特性:
3.1. 遵守使徒的教训:使徒曾经和耶稣一起,所以有教训门徒的资格。
3.2. 彼此交接:即互相分享的意思,有可能包括了物质上的共同分享,以及每个人不同宗教经验的分享。
3.3. 擘饼:这是主耶稣在最后晚餐时的吩咐,所以这个举动在基督徒的圈子里有独特的意义。
3.4. 祈祷:使徒行传强调祷告在基督徒生活中占着重要的位置。

4. 初期教会生活(2:43-47)
2:43-47是讲初期教会生活,每一个人乐于凡物公用,同心合意地擘饼、敬拜神,初期教会有以下四个特色:
4.1. 凡物公用: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拥有的一切东西。有人说,他们有可能是受到爱色尼人的影响。爱色尼人是犹太人的一个群体,严谨遵守律法和生活条例,在昆兰附近过着凡物公用的生活。凡物公用不但能够增加信徒之间的凝聚力,也能切实地实践彼此相爱。
4.2. 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圣殿聚会,又在家中擘饼,一起用饭:这句话指出信徒两方面的生活,一方面是在圣殿里的敬拜,另一方面是信徒自己的团契生活。“天天”表示敬拜是早期信徒每天的例常活动,当时在圣殿里的敬拜包括早上和晚上的献祭和烧香,都是由祭司主持的;进入圣所之后,他们会参与祷告的部分,并且接受祭司的祝福。不过,信徒也有自己的宗教聚会,他们在家里聚会、擘饼,然后一起吃饭,从“欢喜诚实的心”这句话中,可以知道他们聚集时候的喜乐,这种喜乐当然也是因为有圣灵与他们同在。
4.3. 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这指出初期的信徒不但与当时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睦相处,更得到他们的称赞。
4.4. 主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他们:这是使徒行传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也说明了使徒们天天传福音,为主耶稣作见证。